查看: 908|回复: 0

[理财宝典]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为防汛救灾创造良好信息环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7 14:28:11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为防汛救灾创造良好信息环境:防灾减灾,不仅要防止各类现实小灾酿成大祸,也要防止各路谣言扩散传播扰乱人心,徒增不必要的防灾成本  今年汛期以来,我国降水总量多强度大、山洪地质灾害多、部分地区损失严重。当此之际,增强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凝聚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万众合力,对战胜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减轻因灾损失,至关重要。 
2 ]6 t" h6 B8 S* y- r
4 ^0 k# b0 q! l5 y
        9 a: ^) n! X  X5 D/ I. @; x- N$ I
        防灾减灾,不仅要防止各类现实小灾酿成大祸,也要防止各路谣言扩散传播扰乱人心,徒增不必要的防灾成本
5 k, H1 B# \& Y, y9 i
) e: |  L! ]8 [/ ?8 f' E' j        今年汛期以来,我国降水总量多强度大、山洪地质灾害多、部分地区损失严重。当此之际,增强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凝聚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万众合力,对战胜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减轻因灾损失,至关重要。! }; C' [) Z/ b

! I0 g1 M6 c" b* T5 n# E9 B' [4 l        “京津冀辽将迎六年来最大冷涡暴雨”“苏州中心漏水坍塌”“上海公交进水当船开”……有媒体梳理近期汛情谣言,并集中进行辟谣,受到各方欢迎。一些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可能威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还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这是谣言不断出现的重要原因。一些谣言配着看似“科学”的分析、“确凿”的影像,利用人们对相关信息的关心关切进行传播,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防灾减灾,不仅要防止各类现实小灾酿成大祸,也要防止各路谣言扩散传播扰乱人心,徒增不必要的防灾成本。
5 v' y8 W5 q; A  O
  g% Y" d! ^+ g6 G. B  A        消减谣言存在空间,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因为专业、地域、眼界等各方面限制,公众往往难以判断许多络信息的准确性,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准确回应社会关切,帮助公众增强对谣言的辨别能力。不久前,一个“地球引力场、磁场紊乱,今年会有各种巨大灾难”的帖子,在自媒体平台大量传播。对此,气象专家“硬核”辟谣,消除了公众的疑惑。与公众个人发布、随手转发不同,相关部门的信息发布与核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程序。不妨通过官方网站动态滚动、及时联络媒体发布等方法,随时更新相关进展,最大程度、最快速度保障公众知情权。
* [  ]% E' [5 y3 T0 d' ^0 @: B& s/ P8 U  P4 z
        提升科学素养,有助于增强公众抵抗谣言的“免疫力”“暴雨山洪来了怎么办”“今年梅雨为何‘脾气’这么大”“‘七下八上’为何如此多雨”……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推出一系列防汛科普动画,通俗易懂,方便传播,形成了广泛影响。部分汛情谣言之所以能鱼目混珠,钻的就是公众对于汛情认知存在盲点的空子。对此,必须扩大防灾减灾避灾知识的宣传覆盖面,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 S6 }1 v9 v9 o( q
- ^  K) D: i) s6 }2 I        此外,作为传播载体的平台也需要担起责任。当前各大互联网平台大都已经开通辟谣功能,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快速查询。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的辟谣数据库,只用输入“汛情”二字,便能轻松查证近期广泛传播的汛情谣言。技术越来越进步,谣言治理也越来越从容。值得注意的是,“动动手指”随手传播虚假气象灾害灾情,可能已经涉嫌违法违规。公众务须增强法治意识、媒体素养,多从职能部门、正规渠道获取汛情信息,不做谣言的助推者。
/ }% T- K2 \, I0 b8 I2 ]! M' i  ~/ c2 G8 r0 N
        防汛救灾容不得丝毫放松警惕,阻止汛情谣言的努力也需要久久为功。面对多发易发的极端天气和严峻复杂的防汛救灾形势,只有各方协同、众志成城,才能筑牢抵制谣言的堤坝,为防汛救灾创造良好氛围,为科学安全度汛提供保障。2 |$ d' R5 ]& {
$ K' z( y  x8 ^" s$ K: w" Y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7日 05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声远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

声远论坛|联系电话:0537-2311005|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temap|声远网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485号 | 鲁ICP备 18028751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鲁)-经营性-2022-0209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30761号 | (鲁)职介证字[223]:第08120014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2-1 16:48, Processed in 0.079221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SYUA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