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9-16 07:34:27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观点1+1:推广普及“救命神器”践行生命至上:北京半程马拉松心脏骤停者经志愿者使用AED成功获救,上海一名大学生体测倒地成为全国高校校园内AED急救首例成功案例,合肥高铁南站先后使用AED成功施救2人……近年来,一种被誉为“救命神器”的设备――“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多达55万人,相 |
2 {) B* v9 y2 d: Q& i- Z0 P2 n6 U+ L- F; _
# X0 u. d7 s% S3 G6 O5 \6 W 北京半程马拉松心脏骤停者经志愿者使用AED成功获救,上海一名大学生体测倒地成为全国高校校园内AED急救首例成功案例,合肥高铁南站先后使用AED成功施救2人……近年来,一种被誉为“救命神器”的设备――“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逐渐进入人们视野。3 @5 o& \. E+ k# X+ y
2 k5 u _" i1 ^% m7 f; w 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多达55万人,相当于每天有约1500人因此离世。心源性猝死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3-5分钟,AED可自动分析心脏骤停患者心律,指导施救者实施电击心脏复苏,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然而,相对于心源性猝死多发,AED的配备数量却相形见绌,面临普及难题。* H. W# _" Q8 T& P) d7 M8 q
* ^. j7 v) P t* w0 N
首先是价格门槛,每台AED价值2万-3万元,每两到三年需要更换一次电池,还有检修和维护成本等,国内一些城市只是少量试点投放。比如,广州全市243个应急站,只有部分站点配备了83台AED。按照国际上每10万人应配备100台AED的标准,常住人口上千万的广州,配备缺口显而易见。管中窥豹,公共场所AED严重不足,是许多地方的尴尬。
5 M( G1 G& ]& ?& }; p. L! I# D! D1 W3 T2 U+ J/ B* N
由于“可见率”不高,很多人仍不知道AED是什么。一些人虽然对它有所耳闻,却没见过其真容。还有一种吊诡情形――因其“金贵”,怕人“乱动”,有的公共场所干脆把AED锁起来,令本就稀少的“救命神器”沦为“尘封的花瓶”。这不仅令人遗憾,危急时刻更可能耽误救命。
- V3 T9 C% ^! B+ g6 R
" W% T0 k' ]( @! i. U 对于AED,还有人表示“不会用,不敢用”。这表明,许多人没接受过相关培训,尽管某些公益组织和机构做了一些工作,但公众应急救护知识普及仍然缓慢,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义务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纳入相关急救内容是大势所趋。. O: [. d4 H% f, d1 f
, l) c2 C' s, r7 X “后顾之忧”更不容回避。有人担心,救人不成反引纠纷。这牵扯技术问题,关乎道德伦理,涉及法律判断,难免影响人们遇到他人危难时的选择。
. I2 Y# b# Z* ]
! |! @$ ^; N7 T% M 由此可见,普及推广“救命神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层面发力。专业人士呼吁,通过立法的形式,将AED确立为一种公共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公共场所“标配”,管理者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应由政府牵头,联合社会力量,努力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AED的配备数量。对公众广泛普及急救常识,将急救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范畴,使“生命教育”落到实处,更不可或缺。《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和实践要有机统一,力挺凡人善举,弘扬社会正能。对受损害一方,可通过司法救济、社会慈善等帮扶,体现人道主义。
0 l/ V* }0 ^6 C; s2 F
- ]7 K/ }& X5 K; ~8 _ 践行生命至上,我们期待AED挽救更多宝贵生命。
8 v7 X h. R$ H* ^- E; M. K/ X& K2 S( x- F' t4 {; \# i# d6 m$ d* S
5 Q5 S8 {/ `1 _/ w$ R
: F, c7 J m& c, W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 。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