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76|回复: 0

[理财宝典] 证券之星 证券时报头版评论:把金融监管对立化有失公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9 17:00:00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证券之星 证券时报头版评论:把金融监管对立化有失公允:从系统的底层架构看,银行和当铺实在没有质的不同,二者都是围绕一定的抵押物开展借贷经营。因此,马云说银行像当铺——或曰“当铺思想”严重,确实没什么大毛病。  其实,不惟银行像当铺,马云最为钟爱的“蚂蚁”,和当铺也不存在基因层面的差异。前者主要围绕有形的抵押资产做文章,而后者更多接受的是无形的信用抵押。
9 U2 J4 C: G4 b2 D! ~. U
: s+ w" |) ^6 g* Z9 u! U
        
; a8 V2 Z0 D5 A$ z  m* |
* a/ L$ j  X  C. H7 m9 n. f        从系统的底层架构看,银行和当铺实在没有质的不同,二者都是围绕一定的抵押物开展借贷经营。因此,马云说银行像当铺——或曰“当铺思想”严重,确实没什么大毛病。3 ?7 A: V+ ~3 J& r5 S# ~
: q, [( @8 R& f& t% H
        其实,不惟银行像当铺,马云最为钟爱的“蚂蚁”,和当铺也不存在基因层面的差异。前者主要围绕有形的抵押资产做文章,而后者更多接受的是无形的信用抵押。就“抵押约束”和欠钱要还而言,无论是像当铺的银行,还是以未来为己任的“蚂蚁”,实在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q% ^% ^$ v+ b3 R' J
, K- w- G% ?/ D$ \8 y
        当然,体系相同并不妨碍经营中具体手段的差异化。从放贷效率和效益看,“蚂蚁”显然更胜一筹。一方面,相较于有形资产在各类周期波动中难免的减值、灭失风险,被大数据圈定并牢牢约束的个体信用,显然要优质得多;另一方面,经营中对成本的管控,“蚂蚁”也更具优势,尤其对贷款中的道德风险,似乎有天生的免疫力。短短几年,“蚂蚁”的体量迅速壮大,就是对此最生动的诠释。这显然也是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批评银行的底气所在。" q+ z0 k. x! |, R1 h% C  V& {3 ^
( _; @6 n9 Q/ z: t6 A# n
        虽然银行在发展中确实存在许多问题,被批评并不冤枉,如果机制强健、业务能做到位,外来者就很难有立足空间。正如出租车公司能力不强而成就了“滴滴”一样,但关键问题显然并非马云挞伐的“当铺思想”。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是风险控制,资产抵押(还包括一定的信用抵押)显然是保障贷款安全最具性价比的手段。银行在贷款中的审慎态度,是储户存款安全的底线保证。
& F8 m0 @* }5 N) I  ]& Q; f% h" q/ O' b1 `
        至于马云所言企业与银行打交道过程中“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问题,显然不能指望以银行降低风控门槛的方法来解决,而需要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建立在一个健全的多层次市场体系上。银行毕竟不是风投,银行没能力大包大揽,甚至包打天下。
; c5 f# E9 g5 {9 _/ G6 H
0 O0 F" Y, c  ^        风控能力,不仅是银行的命门,也是当铺、乃至“蚂蚁”的命门。要保护好这个命门,除了各自修炼高招外,显然还需要借助监管的外力约束。弱化监管、摒弃监管而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教训,实在太多。不过,从人性和现实的角度观察,再多、再惨痛的教训,许多时候也难以使人避免宿命性地堕入同一个泥淖。外部监管的必要性正在于此。
# y5 U+ P. q" p; Z- N' i- k1 X( ~$ r; e
        就外部监管的出发点而言,监管的目的,显然在于对监管对象安全的维护,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无论是银行,还是当铺、“蚂蚁”,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社会以及贷款人提供各自的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各自的利益和发展。外部监管的初衷,显然不是把一个人或者一个系统束缚住、限制死。/ p( M6 v! n3 C5 r" N! c1 k
6 Z# V! K- u! t
        因此,简单地把监管对立化,甚至抱怨监管的硬约束在根本上阻滞了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于逻辑、于现实都很难讲得通,且显失公允。可以比较肯定地说,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来自外部的监管和约束,不会有本质性地放松,而且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监管将更有效率。只有在有效监管的框架内,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可能,才有足够的拓展空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声远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

声远论坛|联系电话:0537-2311005|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temap|声远网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485号 | 鲁ICP备 18028751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鲁)-经营性-2022-0209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30761号 | (鲁)职介证字[223]:第08120014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2-1 14:52, Processed in 0.086210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SYUA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