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0-29 17:00:00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证券时报电子版免费 证券时报头版评论:人民币汇率改革新窗口渐开:时隔两年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再度出现调整。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这意味着逆周期因子将逐渐从中间价定价模型中剔除。 逆周期因子推出于2017年5月,彼时人民币汇率处于持续的单边贬值压力中,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核心成员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由原来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调整为 |
% R: Y( |/ x+ w, y7 N7 i d5 S6 |2 h/ h) a7 k: T" d; G( I3 L
& Z3 e! ]) }0 {# R. }
* A5 p2 j; R+ y- i5 \* K/ n& Q1 F 时隔两年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再度出现调整。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这意味着逆周期因子将逐渐从中间价定价模型中剔除。* u# ^ L; i8 P
d A8 u: m4 B7 r! U 逆周期因子推出于2017年5月,彼时人民币汇率处于持续的单边贬值压力中,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核心成员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由原来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调整为“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简单来说,逆周期因子就是对前一日人民币收盘汇率变动中的市场供求因素进行打折过滤,以对冲市场持续的单边贬值预期,校正外汇市场的顺周期行为。
5 Q- d/ w' c" e% P- r' e( m
4 D" f) E- h% I4 }0 A. t# g 随着近两年人民币汇率弹性的不断增强,市场主体逐渐适应汇率宽幅双向波动的新常态。即使人民币偶尔破“7”,市场也不再将其视作洪水猛兽,更加成熟、淡定的心态也让汇率预期逐渐摆脱不是升就是贬的单边直线性思维。
0 g+ E2 ^, O/ I- @- U/ O5 _0 h6 {0 A s; }
从国内外过往的实践经验看,大型经济体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机制,利于汇率更好地发挥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不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需要讲求时机,在适宜的窗口期内,改革举措可以小步快跑;时机不合适之时,以守为攻是为上策。: ?3 P/ _, ]8 B* Q
( z/ h1 C6 o- R( v6 \ 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跨境资本流动保持稳定,人民币汇率连续数月保持强势,加之汇率预期总体稳定,没有形成非常明显的单边预期,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新一轮市场化改革打开了时间窗口。此时逆周期因子从中间价定价模型中淡出使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的透明度,从而提高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主导的汇率波动性;从中长期看,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朝着既定方向改革的必然一步,利于提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外汇市场发展的深广度。8 v( w7 a) U% y3 K9 _. N/ I, R
/ E7 b0 W4 ]* R c7 v 不过,尽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新的改革窗口打开,但改革的节奏仍需合理把握,不宜急于对现行的汇率制度作出大改动,如放开2%的波动幅度在当前可能就并不合适。因为目前的汇率波动幅度远未触及2%的上限,此时放开或进一步放宽反而会向市场传递错误信号,扰乱市场预期。* Q. ?% ~) _7 Q# |# h+ t
" `5 f/ l- m% s! B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依然需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方向,既不要固步自封,也不必迫切寻求实现完全清洁的浮动汇率。事实上,从国际趋势看,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中间状态的汇率制度,我国未来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需要继续朝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平稳推进,但同时也要保持底线思维,保留适当的逆周期调节工具,以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健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