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4|回复: 0

[理财帮帮帮] 中国证券报 中证网 中国证券报:指基收益率“鸿沟”的秘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6 10:14:04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证券报 中证 中国证券报:指基收益率“鸿沟”的秘密:如果你买了一只指数基金,满以为收获的是与指数同等波动幅度的收益,但过后却发现,指基收益率大幅超越指数,你感受到的会是惊喜,还是惊吓?   这是真实横亘在数以百万计的指基投资者面前的难题。随着指数基金的迅速扩容,同质化的指基竞争愈发激烈,收益率一度成为竞争的杀手锏,于是,投资者会看到,跟踪同一个指数的
; p( i' ?8 J+ |& m4 v

* S' m/ M& q; t        
+ ~% y6 P$ C9 J4 c( O
/ x" e1 R6 f; H0 v2 k+ ?! w        如果你买了一只指数基金,满以为收获的是与指数同等波动幅度的收益,但过后却发现,指基收益率大幅超越指数,你感受到的会是惊喜,还是惊吓? - `1 n2 s1 j' E+ c) h

' U3 N  X5 f! N5 ~* q5 H3 e        这是真实横亘在数以百万计的指基投资者面前的难题。随着指数基金的迅速扩容,同质化的指基竞争愈发激烈,收益率一度成为竞争的杀手锏,于是,投资者会看到,跟踪同一个指数的基金产品,在某一段时间内呈现给外界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收益率。譬如,以一年区间计算,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增强指基,收益率的差距竟然可以达到4倍左右。 , b) V; X, j4 t+ M

3 S  Q, s8 T" l& G2 A& R: z# ?+ S        如此一来,本着“省心”而选择被动投资的投资者,看看这巨大的收益率鸿沟,不得不再度陷入选择恐惧症之中。
3 |6 f) {& a( H1 O/ V% d) \& f2 Q; d& P1 O& S" s; T( g; o
        但在专业的基金研究者眼里,这是个很荒诞的现象。须知,指数基金的问世,是以贴合指数波动作为使命的,即其收益率与指数基金收益率之间的偏离度,是考核指数基金是否成功的核心指标,这也是其称之为被动投资产品的由来。即便后来出现了增强指基,也不过期望能在被动之中添加一点主动性,让产品获得正收益率的概率增高一些,但若说借此可以无视偏离度,那却是万万不可能的。
* P1 m# s. B' q9 B5 Y( O% M6 x- p
. J4 g4 R2 d5 m        换句话说,如果一只冠以指数基金名义的产品,某个区间的收益率大幅度超过同期指数收益率,那它实质上已经不能称之为指数基金,而已经是一只主动投资的基金产品,只不过“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 }* C, Y: F2 f: \' Q* o% g' j( R/ f- \
/ L' M9 V% }4 H7 P' K# K        或许会有散户投资者窃喜,短期大幅超越指数的收益率是意外横财,何乐而不为?但若以机构的长期视角去看,这种思想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机构布局指数产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预期明确,持有产品的投资目标和投资风险都很清晰,无需过多考虑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等不可控因素。但如果这个原因消失了,产品的收益波动难以预料,让极度重视风控的机构们,如何放心大胆地投资指基。这就好比,消费者想去便利店里买一瓶橙汁,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标着橙汁的饮料瓶却花样百出:苹果汁、牛奶、辣椒水、黄连汁……消费者会如何抉择,还敢放心大胆地购买吗?
1 y4 c4 _3 Q  _  ]/ w/ W4 j5 K$ E, h( V, w* I* `
        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何规模大的指基,其收益率却往往比小规模的指基要低得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声远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

声远论坛|联系电话:0537-2311005|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temap|声远网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485号 | 鲁ICP备 18028751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鲁)-经营性-2022-0209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30761号 | (鲁)职介证字[223]:第08120014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4-11 13:13, Processed in 0.084530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SYUA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