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78|回复: 0

[理财宝典] 教学感悟随笔 用诗词感发人心(金台随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7 13:57:31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感悟随笔 用诗词感发人心(金台随笔):在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里,蓄积着中国人的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  很多喜爱古诗词的人都听过叶嘉莹的名字。这位“诗词的女儿”,一生读诗、释诗、写诗、讲诗,与诗歌结下不解情缘。最近,一部关于叶嘉莹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通过银幕光影,我们得以走近这位

1 ~8 Z4 S% @# S" ^5 P3 C$ S% `! ]& R& y2 {1 C
        / Y# ?  ?$ ]- w
        在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里,蓄积着中国人的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
- @' q6 ]* J9 w' H) v$ F2 ?7 ~8 e6 ]4 G' a% z
        很多喜爱古诗词的人都听过叶嘉莹的名字。这位“诗词的女儿”,一生读诗、释诗、写诗、讲诗,与诗歌结下不解情缘。最近,一部关于叶嘉莹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通过银幕光影,我们得以走近这位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去感受她跌宕起伏却写满诗意的一生。+ h1 v$ g& [" r# u5 \

# }& L$ B+ ]; O3 w" w" i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古诗词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意味着什么?从叶嘉莹身上,或许能找到最好的答案。叶嘉莹诗心早慧,却一世多艰,遍尝生死不能相见、故土不能相还的寥心荼苦。是诗歌如日月光华,照亮了她生命中的灰暗时刻;又如一叶轻舟,渡她涉过生命的长河。在故土沦陷之时,她写下“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的哀婉之声;在女儿遭遇意外的时刻,她用“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书写椎心之痛;漂泊海外时,她注解杜诗“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以浇胸中思乡块垒……那些与生命相融合的感发,那些以诗词为舟楫的依托,让她免于“在苦难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一生的温润沉静、坚韧持守。所以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Q5 C7 o" T) m9 Y2 p$ q4 G7 I
2 i: `' n/ z2 L5 K  F+ j
        当然,对叶嘉莹而言,诗词并不只是爱好、慰藉,更是理想、信仰。所以她用尽一生研究古典诗词,更希望在自己亲身体会到了古典诗词美好、高洁的世界后,能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并将其视为自己“生命的目的”。所以她屡次说如果自己不尽到传承的责任,就是“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所以她90多岁高龄仍登台授课而又著述不辍,只为“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她告诉初学诗歌的小男孩,“‘诗’就是心在走路”;她坚守讲台七十载,“阐说精妙,启发无穷”,留下“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佳话;她启发普通人品读古典诗词的方法,告诉他们判断诗词好坏的标准,引领读者体味“兴发感动”的力量……正是不遗余力地做古典诗词的“摆渡人”,叶嘉莹成为无数人通往诗歌国度的路标。; p* X/ A& n7 h( r/ F! i, N

$ m" D1 w1 y: F        为什么让更多人走进诗歌如此重要?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栖息地,而诗歌里正有慰藉人生的精神养分。当你通过诗歌,与作者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那些古典诗歌中蕴含的审美趣味,那些涌动着的生生不已的精神力量、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心诗意,就能给予我们美好和希望,就能让我们在人生风雨袭来时获取勇气和力量。闻一多曾指出,“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当我们看到挥汗如雨的劳动者“劳者歌其事”、写下动人的诗篇;看到走南闯北、日晒雨淋的快递小哥,时刻把《唐诗三百首》放在行囊;看到农民大姐以诗词为精神良药,走过与病魔抗争的日日夜夜,我们就更能体味叶嘉莹“用诗词感发人心”的苦心,也更能明白诗词之于人生的意义。
5 t: J5 _3 x  I
( A+ o: [) y; A( e4 E        今天我们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因为在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里,蓄积着中国人的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让更多人从一首诗、一阕词、一篇文章中汲取文化养分、人生智慧、美好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成为更多人生命的指路明灯,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7 Y' p. f$ V7 u9 `
4 v5 a  T) i8 G! Z) x' E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27日   05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声远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

声远论坛|联系电话:0537-2311005|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temap|声远网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485号 | 鲁ICP备 18028751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鲁)-经营性-2022-0209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30761号 | (鲁)职介证字[223]:第08120014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2-1 14:52, Processed in 0.084449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SYUA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