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1-24 14:22:28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余胜良:香港金融交易费用昂贵探析:香港各家券商间没有竞争诱因,大家默契守着自己的客户吃饭,以一种老派的方式固守老旧规则。 余胜良 习惯内地资本市场交易的散户们,在香港会面临两个不适:一个是银行收费五花八门,另一个是证券交易名目繁多且昂贵。 香港银行一般会设有最低存款,有些还绑定理财,比如买保险,否则就要收账户使用费,估计这种门 | $ p5 Y. l; ]8 u- o) A% k
! }/ R Q" \' e5 E, L- ]: E7 L
; `' v5 z% R2 |" @- J" J' m6 a7 S- O# O
香港各家券商间没有竞争诱因,大家默契守着自己的客户吃饭,以一种老派的方式固守老旧规则。
4 {+ q* _: O) e( q+ Q1 u# N! x1 Y- r1 J& {1 |& p7 b* `( g
余胜良$ [( I' C; G+ B4 y. A
& ]1 K! Z1 c# l" m4 {+ E: k# w 习惯内地资本市场交易的散户们,在香港会面临两个不适:一个是银行收费五花八门,另一个是证券交易名目繁多且昂贵。# C1 Q; p- l# u( y/ Z
* l, b; N5 ]2 i3 U4 C
香港银行一般会设有最低存款,有些还绑定理财,比如买保险,否则就要收账户使用费,估计这种门槛也逼迫消费者不随便开户,减少银行负担。银行摆明了态度,不愿意在低资产客户上耗费太多精力。开户买保险这种捆绑消费,有霸王条款之嫌,但是没有人挑战这种规则。+ p- U$ F$ v4 D% B
l" v5 G0 ^* Q! @! |
当然,还有另外几种不适,比如从内地汇款给香港银行,收费不菲,汇款手续也比较麻烦;资产从银行转入券商,或者从券商转入银行,没有内地银证转账那样快速方便。
! e6 N# A1 X1 Y& i# b# X+ H1 e
' c0 P' C4 z& ]. v- S8 F$ `: H. M 如果开了香港证券账户,就会明白香港投资者为何不愿意频繁交易,因为交易成本太高。在香港本地投资者如果想了解即时价格,还要付出一定的信息使用费,这在内地简直匪夷所思;打新股要交纳手续费,各个券商不同,通常为50港元,如果使用融资,费用为100元,不管是否中签都要交纳,打中新股要交纳中签费;股票买卖手续费也不便宜,有的还以千分之几计算,通常还设有单笔最低佣金——30港元左右;有些香港券商还要收取内地从来没听说过的平台使用费。所有这些加起来就是个不小的数目。
4 m8 h t& L5 [- E/ g" y0 {* M5 p. l4 @# E9 e% K! g3 ]+ X
内地券商打价格战杀得眼冒金星,但是旗下子券商到了香港立马就入乡随俗,互相之间彬彬有礼,基本上没有价格战,互相之间都留着面子,交易佣金数倍于内地。
2 v5 ?# K1 ~5 J7 _9 v
/ a5 |% B# j: D, R+ D1 X4 H7 V 这种价格差,引起了内地互联网企业的兴趣。内地互联网创业为了拓展香港资本市场业务,以革命者角色杀入,比如提供若干时间的佣金减免,开户、拉新有奖励,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行情和交易软件,不过其行情软件不能在香港使用,就是为了维护香港本土券商利益。这些内地互联网券商主要开拓内地投资者市场,为内地投资者提供香港、美国资本市场服务。* O) s5 M4 ^1 ~( [. ~7 N; k3 r
7 P& m: B/ h- O0 P$ L
但是这些革命者收费也不低,他们也要收平台使用费。如果使用他们平台的投资者买卖资金量小,每次交易都损耗颇大。
9 m$ O, C& u6 C8 W# ?* G k# I) M; c- ^/ y" ?/ P! H6 k7 J M" B
香港券商近期为了吸引内地投资者开户,以打新收益为卖点,大力营销。其中的打新收益往往没有计算各种费用。以一年150只新股计算,假设打新的投资者对每个新股都动用融资手段,最低成本就是1.5万港元,券商在每个投资者身上收取的费用实在不菲。* x% O, g; `/ }* c @) j
- j4 K8 w. J* u* ? G) Y! v, P/ N
为何港股交易券商收费远远高于内地?如前所述,香港券商设置收费项目繁多,利于机构投资者、大户,而不是普通散户,之所以这样设置,说明香港金融机构嫌贫爱富。事实上,富有者创造的利润更多。
% c/ t. W9 d3 \6 [9 h( B8 Y/ @3 E5 p: Z! i. M- p
这种偏好容易理解,内地金融机构也嫌贫爱富,为何内地金融机构对普通投资者收费没那么高,而且在收费设置上普遍对普通投资者比较友好?
- d6 `6 y9 c; X
, Y/ n2 ^1 ]! S5 h% S" D4 w" Z 另外一个问题是,香港是国际金融大都市,云集全球金融精英,金融牌照相较内地很容易申请,内地金融牌照因政府审批严格有稀缺性,但没有稀缺性的香港和有稀缺性的内地,在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上,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 F& U( Y* |+ h* r
) S" X1 O! i! T9 Q7 R 对以上两个问题,我的理解是:香港市场狭小,金融机构都是外向服务,主要针对机构客户,竞争是以机构客户为主,并不注重对对散户的竞争,机构客户是TOB业务,很难一统江湖,各家都有饭吃。这就导致香港本土没有特别厉害的金融机构成长起来,通过价格战来争取散户也就显得意义不大。各个券商之间并没有竞争的诱因,大家默契地守着自己的客户吃饭,以一种老派的方式固守老旧规则。/ o: H5 t! |; O; @" Y! V4 L- h
; ]# j) a2 y+ D. @* `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