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87|回复: 0

[理财宝典] 人民来论:“公共场所登记个人信息”不容泄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0 14:00:00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民来论:“公共场所登记个人信息”不容泄露:遵守防疫规定,配合流调工作,许多市民在出入餐厅、商场等公共场所时,都留过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海量的个人资料被收集。隐私保护不是儿戏,这些个人信息将被如何处理?记者调查发现,某些场所对个人信息保护措施不足,种种“不确定性”当引起重视。  一是规范要求存在“空白”。疫情发生早期,有关部门发

- m4 }4 y% A# R/ ^/ Z# V
1 b$ M. v* L9 c7 |# B6 J# ]; C$ ]3 B        
8 t; A& e4 d% V/ a* ~) s9 e        遵守防疫规定,配合流调工作,许多市民在出入餐厅、商场等公共场所时,都留过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海量的个人资料被收集。隐私保护不是儿戏,这些个人信息将被如何处理?记者调查发现,某些场所对个人信息保护措施不足,种种“不确定性”当引起重视。, n* L3 V$ c! K1 `
" Q- V0 E5 }0 Z2 m* O* {+ P
        一是规范要求存在“空白”。疫情发生早期,有关部门发文明确,公共场所要对外来访客如实登记。疫情防控常态化,“健康码”已然普及,但对已登记的个人纸质信息、仍在供老人或未带手机者使用的登记簿该如何保管和处理,却没有“权威说法”& }4 ?6 C, O; ^; i: {
: z4 a2 |8 {4 l9 u
        二是不同单位对“归档留存”有不同的“内部规定”。所谓的“暂时保存”常常给不出“暂存期限”。虽然工作人员表示“不允许私自抄写打印”“不会把信息录入电脑”,但内部如何约束、外部如何监督,没有“下文”9 {" M. ?6 f% |/ V' V

; o. T( v- p5 O" U        三是“定期销毁”大相径庭。有的说“半个月到一个月销毁”,有的称“半年到一年销毁”,甚至还有“五年销毁一次”……差异如此大,哪个科学合理?至于销毁方式,有的用手撕,有的用碎纸机,销毁彻底与否,外人无从得知。
/ C* ~1 ^- w1 t
  F, N6 i3 Q/ _! o1 @; U        显然,种种“不规范”蕴含诸多隐患。以往不少案例更表明,恰恰是“内鬼”作怪,将单位、公司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卖给中介或不法分子。正因如此,“公共场所登记的个人信息”不容有失。
! ^$ I4 x% D6 ?9 {1 z
# q0 x, q3 A- \2 P( r( a        “立规矩”是规范的前提,“照章办事”才能避免“各行其是”。管理部门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公共场所如何留存、归档、销毁到访人员的登记信息,这也是“闭环管理”的内在要求。. V; m% s2 w: n9 N

. f( F7 b: k) s+ {$ D        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更要明白,出于防疫要求,登记公民个人信息,只能用于防疫以及其他合法用途,经营者更有义务妥善保管有关信息。否则,一旦泄露或滥用有关信息,必然侵犯他人隐私权。倘若发生恶意倒卖,更可能构成刑事犯罪。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勿“以身试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声远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

声远论坛|联系电话:0537-2311005|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temap|声远网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485号 | 鲁ICP备 18028751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鲁)-经营性-2022-0209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30761号 | (鲁)职介证字[223]:第08120014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2-1 14:55, Processed in 0.085597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SYUA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