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725|回复: 0

[信息快递] 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 《诞生在中国的经济学》:人类对市场认识的层层深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3 22:00:00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 《诞生在中国的经济学》:人类对市场认识的层层深入:作者: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教授,美国马萨诸塞州众议院经济学专业贡献奖获得者,美国麻省大学达特茅斯CIE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现任国际信息发展组织专家,北大国经智库专家,多所大学特聘教授。     专题:人类对市场认识的层层深入   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们对市场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深化是随着一个概

" m: I2 K# Y" N% `& I/ W2 t( x9 G6 @& M: a2 H* C
        
3 ~+ k& I2 J2 ]3 m9 B2 V* ]          作者: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教授,美国马萨诸塞州众议院经济学专业贡献奖获得者,美国麻省大学达特茅斯CIE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现任国际信息发展组织专家,北大国经智库专家,多所大学特聘教授。     ^8 r5 t8 D; t! l- ~
        专题:人类对市场认识的层层深入
1 |7 i5 \$ T2 R" Q0 r1 f& D2 m; `$ ?" S6 g  v
        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们对市场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深化是随着一个概念被提出来,一个个经济现象被归纳出来,一个个经济理论被总结出来逐渐深化的。 ' \7 f8 }, M! f. [( @; N+ m4 U- n
, f- M. A7 Q" I4 y, F9 j
        1、劣币驱逐良币 (1559年)   O4 u- }+ C. q4 u8 W; z

( I2 ~4 J% p+ O* f; @* s) w, w& M9 m        1559年,英国托马斯.格雷欣公元发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规律,他发现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铸币,时间长了,人们发现足值与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一样使用,于是,人们就把成色好的足值货币(良币)储藏起来,而把不足值的铸币(劣币)赶紧花出去。结果,劣币把良币赶出了市场,后来人民用“劣币驱逐良币”来形容市场经济的逆淘汰经济现象。
0 M& U8 }% T0 A+ h4 b
/ }# U7 s$ S4 e3 V+ o5 }; ?        2、幼稚产业保护论(1841年) : A( J% x2 u! q" ~! q

: L" I- F5 E0 j4 I0 a; Y        幼稚产业是指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最初于18世纪后半期由美国独立后的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1841年,德国史学派先驱李斯特(Freidrich Liszt,1789—1846)出版《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批评了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贸易思想,对汉密尔顿的观点加以系统的理论阐述,可见美国、德国等在崛起的过程中都经历过幼稚产业保护阶段。 * f; V8 F1 e8 a0 y

& D  t. `0 `7 v  U2 n+ v+ u        3、自然垄断(1848年)
( t0 d# n0 h' L$ X% t  g
; Q) h0 d: l  v+ _! U9 a- w  ?# X        1848 年,英国经济学家穆勒出版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了自然垄断的概念。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格林沃尔德(行情688028,9 N% Y% d1 m/ X$ Q8 P) m3 |- X
[color=]诊股
% z5 S. q' p$ _$ `2 B)在其主编的《现代经济辞典》中指出,自然垄断是一种自然条件,它恰好使市场只能容纳一个有最适度规模的公司,在自然垄断条件下无法形成竞争。
! Y/ ?) ?' t3 h8 D; W2 G
4 M; _6 O- T/ w2 ^- ]. P5 S        3、外部性(1920年) * g2 b8 P- T) Q7 B; l
+ S8 [8 x, X4 I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 《福利经济学》,首次度系统地研究了外部性问题。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 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工厂在生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负外部性。
" F% o: U' s9 K$ x" Y9 J/ I$ P- X5 `' e* H3 C; }
        4、社会成本(1920年)
; u% n3 z# d7 d# U: x8 o7 N& Q# G; h
        庇古还提出“社会成本”的概念,主张将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分开,社会成本是指全社会为某一项经济行为付出的成本。。社会成本是产品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生产的外部性给社会带来的额外成本之和。社会成本的分担与补偿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 , D0 G) f. G: H, t/ o
4 _+ e" r& y( X: q0 C
        5、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1933年) # }' }2 X4 N7 l8 s6 |

0 E& H9 Z6 _, t" t) S        1933 年,英国 罗宾逊发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与同年出版的美国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一并被认为奠定了西方现代价 格理论的基础。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它们是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 @& c' U. g! y) y4 g
& M# i& ?3 e+ {: U% E, B" E        6、合成谬误(1948年)
8 h9 l! u. A+ e  Y6 `' A: k2 H& u- g& f7 y8 }
        合成谬误是萨缪尔森提出来的。在经济学领域中,十分肯定的是:微观上而言是对的东西,在宏观上并不总是对的;反之,在宏观上是对的东西,在微观上可能是十分错误的。如,一户人家教育小孩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成了人上人,但家家都这么做,却无法如愿。某一个人用惦高脚尖的方式来看庆祝游行,可以让他看得更清楚一些。但是,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做,并不能让大家如愿。整体并不等于局部之和。 , L: E' _# W0 o6 R5 ^

+ r9 {8 P  X9 F! F+ Z        7、.囚徒困境与非合作博弈均衡(1950年) - i3 t) |0 Q( Y7 m0 Q/ E# B3 b

* b6 f  K( G4 w: Z+ K. C' n        1950年,约翰·纳什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又为非合作博弈均衡,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平衡,同年,艾伯特·塔克以以囚徒方式阐述非合作博弈, 并命名为“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在囚徒困境模型中,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处一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8年的结局,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是我们可以从“纳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 Z2 a( `+ u& k* I6 t$ g. X; g

- T3 b7 e/ X/ ~8 h: O) f0 W        8、公共产品(1954年) ; ]$ @  r2 ~( S* b: ^9 q

+ }- _& p% G9 C0 C( a2 N) y: d2 K0 I        1954年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公共产品的概念,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私人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谁付款,谁受益。公共产品是不可分割的。公共产品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的一项基本理论,也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公共财政收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础理论。 ; _# ]! N# ]* d# Q
1 A# X, l+ ?, J/ E- m  j
        9、有限理性(1955年) ; M4 ]; G( k1 _# [  G# y  ^

, Q# O- D0 F3 c7 a* @7 B$ M& F+ J8 c        1955年,西蒙基于人的有限认知能力,提出“理性有限论”的观点:“人类大脑阐释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问题的规模相比,是非常小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现实中有客观上理性的行为”这种理性主要是指所谓的“贝叶斯理性”,即决策者对具有不完全信息、不确定事件的“事前概率”的判断,人们有时是健忘的、冲动的、混乱的、有感情的和目光短浅的,不能真正地总是追求其最优目标。
" }& h2 n2 E% ^, ]4 O
+ i$ a& F) V7 T% m% l2 S( \& W# a0 r6 c        10、市场失灵(1956年)
0 X7 I" O6 i" R% {: w# }$ [, x+ q  j6 Y3 [) @7 Z
        195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弗朗西斯 巴托在《市场失灵的剖析》一文中提出来“市场失灵”的概念,用来总结外部性、垄断、不完全消息等导致的市场无效。市场失灵不是一个专门的理论,而是对以前人们总结的各种市场无效现象的汇总式提法。 4 V6 ~& d) d1 {9 ~
& z  G% Q3 ~0 N! M" A6 A5 I0 i2 l
        11、公共贫困(1958年)
, I! v; \# r* R( c5 `$ m2 G$ P! ?  {# Q
        1958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出版《丰裕社会》,提出了私人富足和公共贫困的二元难题,即“私人的富足和公共的污秽”。意思是说,美国市场上虽然充斥着大量的消费类商品,但社会服务却相当贫乏,私人产品的丰富与公共产品的匮乏对应的社会不均衡。加尔布雷思认为,富裕社会中存在贫困问题尤其是公共贫困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计划与市场二元经济体系的严重失衡。公共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与私人方面相比,始终处于不乐观的局面。但在公共设施、城市公共住房、环境等公共领域,市场并不能解决其中的问题,因为市场所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其做法是以最低的成本为更多的人提供产品和服务,这就使得公共贫困问题更为突出。
/ q# z0 g) |% y' E- t7 \( [+ O$ D, d" f* O2 o7 O
        12、交易成本(1960年)
0 G" u/ v! L5 o! n
, P( K, N: b- R; g        1960年,芝加哥大学教授科斯发表《社会成本问题》论文,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的显著特征是坚持交易是有成本的。这一特征使新制度经济学比其他经济学更为现实,属于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4 x7 `8 c/ K( v0 ~0 P7 q9 a6 Y

( S7 T/ c) n8 l5 `7 |# f        13、搜寻理论(1961年)
& x) p1 j8 V& G/ g9 a- {2 P' g- B8 u6 S1 H: {1 ~2 C0 s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发表于研究论文《信息经济学》提出搜寻概念,他指出某一买者要购买时,总要询问许信息,搜寻成本是指为找到某物品市场最低价而支付的各种费用、时间、精力及各种风险的总和。“货比三家”就是对信息搜寻行为的经典描述。但是信息搜寻也是有成本的,主要指搜寻过程中耗费的时间成本。在劳动力市场,为找到一个能接受的工资水平,需要付出不可忽视的“搜寻成本”
1 k: f2 U% y! z$ |5 @
% c9 M3 m9 o" a1 r8 b! s1 J+ E) [        14、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1963年)
$ D" J9 @+ c% ]: R3 G4 _" e6 a. c; H: C8 v
        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阿罗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论文《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首次引入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两个重要概念,道德风险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不确定的经济行为主体不承担其行动的全部后果,在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行动的现象。逆向选择,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 / K/ \. `" Z: y

1 a5 H/ g& ?+ R7 Z" [        15、公地悲剧(1968年)
. W' \0 e/ Z  w- n0 m4 N9 ^- T5 `9 C! S  f, E
        1968年,英国人类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教首先提出“公地悲剧”概念,指公共的土地,而且指公共的水域、空间等等;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界定产权的交易成本太高)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2 n8 q* C$ p% Q6 I
- o0 S: W( N6 k+ G
        16、价格粘性与菜单成本(1985年)
' \, Q* E% T2 u- q. h, G4 c  I
        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曼昆在《经济学季刊》上的论文《小的菜单成本与大的经济周期:一个垄断的宏观经济模型》,提出菜单成本的概念。菜单成本论又叫成本的价格调整论。菜单成本的存在阻碍了厂商调整价格。菜单成本指调整价格时所花费的成本,它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的成本、重新编印价目表的成本、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的成本等。有些机会成本也叫做菜单成本。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得名义价格水平有了粘性。在价格粘性的条件下,厂商对需求变动的反应是改变产量。这样,总产量随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动,经济中就会出现大的波动。
7 S, z  e  d, ?0 \% a
# z8 @+ t  j; Z        17、动物精神(2009年)
, m4 s6 ~  y7 L7 j) U
, m9 m3 L7 Y  _+ J6 _        ”动物精神”由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凯恩斯使用动物精神这一概念来强调经济主体的非理性动机,投资行为不能用理论或理性选择去解释,因为经济前景根本难以捉摸。因此他提出投资的冲动要靠“动物精神”,即靠自然本能的驱动,在投资中,积极行动的来源自自发的乐观情绪,而不取决于对前景的数学期望值,阿克洛夫和席勒出版《动物精神》一书将其理论化。 6 E8 ?: u- X1 J4 ?2 \0 z. \
              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金融界站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如果您有干货观点或文章,愿意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最权威最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您是权威专家、财经评论家还是智库机构,我们都欢迎您积极踊跃投稿,入驻金融界网站名家专栏。
1 C( ^% ]# y" y+ N: Z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声远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

声远论坛|热门排行|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temap|声远网 |网站地图|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485号 |网站地图 鲁ICP备1802875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30761号 GMT+8, 2024-11-25 02:20 , Processed in 0.086180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SYUA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