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2-25 06:33:30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预见2021丨刘尚希:明年的财政政策如何“不急转弯”: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历经极不平凡的2020年,站在新起点上,如何迈好第一步、走好新征程至关重要。思客特别策划《预见2021》,邀请多位智库专家围绕他们心中的“2021关键词”,谈谈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发展之路。 本期我们连线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
6 W5 j) w- @- q" O$ F2 Q/ X
# `: b+ y% F! }) j: N4 b6 f
4 l, _* C8 I4 f- B2 c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历经极不平凡的2020年,站在新起点上,如何迈好第一步、走好新征程至关重要。思客特别策划《预见2021》,邀请多位智库专家围绕他们心中的“2021关键词”,谈谈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发展之路。
2 {6 R2 U2 ]4 C' r4 D; i3 k q; a
6 O9 `# z7 m# w$ p 本期我们连线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明年的财政政策。刘尚希认为2021年经济工作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是“改革创新”。* V4 @- ^, u( o8 \
9 ^& v f8 l) n) ]& h+ J! v
▲明年的财政政策如何强调“不急转弯”? 点击视频,听刘尚希解读6 ~! E" O7 [4 h6 ^% s
: H3 y3 e7 M; h6 C4 s
明年的宏观政策操作为何强调“不急转弯”?
* Z: q! V9 Z0 n* k% ^ F4 J# z; N+ T* F
刘尚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宏观政策不能急转弯,我认为这是针对我们当前的现实情况做出的要求,也是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Y, l" \" S. V/ T
/ T! _- ?+ U% F7 J 中央提出“不急转弯”,其实是基于几方面考虑,一是国外疫情还在发展,不确定性相当大。在这种背景下,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脆弱,那么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相当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宏观政策不能急转弯。+ r- x; r2 K2 M; E* j7 h/ |* Q6 _
3 I4 @# H, L0 ?! B% d
从国内经济复苏情况看,国内疫情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这为我国发展赢得了先机。我国的经济复苏跟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情况要好得多,是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X/ M% ^! I7 ~
8 W! t4 G' j; j; m" r% A 不过疫情防控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经济复苏的基础也不够稳固,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2020年的政策大都是针对突发的、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以及疫情冲击带来的各种衍生风险而制定。这些阶段性政策安排,不能到了2021年就立马退出,这需要一个平缓的退出过程。
' ]3 }7 d# b2 x) u( T9 x1 G! v+ \
" G5 ~9 ^) [5 }( [' m; ?$ V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有些政策自然要退出,有些政策则需要长期保持,有些改革成果,毫无疑问也是需要巩固的。. v) }) }4 N' p1 H4 G- `# L
/ G4 W* P# A4 N* h2 M& _5 u4 Y. f
例如,支持“六稳”“六保”的一些政策措施,有的可以逐渐退出,有的必须要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有的甚至要长期坚持。阶段性的政策安排,它在实践操作上本来就与众不同。因此,宏观政策“不急转弯”也需要分层次分类型,不能一概而论。
E0 s1 ^% W& ~) L& d b. v' I/ M8 [$ E# }1 [/ A9 |
明年财政政策会有哪些调整和变化?
/ z' v" C, h0 t( E4 T+ Q0 W
; J# d `9 M+ o7 \6 Y( C 刘尚希:2020年的财政政策,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六保”和地方“三保”而制定的。随着疫情风险降低,疫情对企业的冲击已经逐渐缓解,一些针对疫情防控的政策力度可以逐步调整,当然疫情防控还不能放松,专门的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的资金投入,有的还要保持一定的力度。但整体来看,2021年的财政政策已经不像疫情高峰时,需要那么大的政策力度。
0 a& B6 C9 j& U) ^, ~& i+ ^
. ?9 l$ \* P; a3 Q 对于财政政策的力度,其实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一个专门表述,即“要保持一定的支出强度”。这就意味着要保持一定的赤字和债务的规模。因为明年保持支出强度的收入来源不能完全指望税收,财政的“紧平衡”也可能是长期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下子大规模地减少赤字和债务也不现实。综合平衡考虑,债务还要有一定规模,可能比疫情暴发前规模要大一些。但相比2020年可能会相对小一些,这要根据具体情况(包括债务类型)来进行判断。
( O; t: x% @1 X4 g
5 N& F4 P/ w3 B+ r7 s 推动消费,扩大内需,财政方面该如何发力? 如何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
% Q* }, Y% k4 }) o
2 l, d# @4 t- L! @$ | 刘尚希:推动消费,从短期看就是让大家放心消费、愿意消费。如何创造一些有利于激发消费的条件?我觉得这是当前要重点考虑的。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有两点,一是有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好东西、好的服务,换句话说要不断提升供给的质量,这样才能创造需求,激发消费的热情。二是消费的前提是得有钱,那就需要扩大就业,稳定就业,提高就业的质量,这样才能改善收入预期,才能刺激消费。我觉得这一点至关重要。
" v9 z- |+ P4 G+ H2 M" N& b
7 _9 j( y# @" A0 y ▲6月1日,市民在武汉保成路夜市消费休闲。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收入分配的调整完善,一个是通过初次分配,一个是通过再次分配。财政更多的时候是在再分配上做文章。通过税收来调节高收入,把高的拉下来,把低的补上去,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数量,这样收入差距就变小了。3 k" ^: E/ g7 e( [
: c4 r4 t7 H- J6 I 然而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再分配的作用非常有限。比如说个人所得税,其规模本来就不大,纳税人占比也比较低。因此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也比较小。
" ^4 g7 R% `; [# E
# p$ E. U, Z$ p1 b) D$ C" o6 V 因此,要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的作用,首先得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规模比例,这是一个前提条件。但即使规模比例上去了,个人所得税能不能真正有效地,长期调节收入分配的差距?也不一定。
" J: P _8 T( B5 A: a# U2 Y) \. ]3 a9 Z% C4 q( f
从美国的情况来看,个人所得税设计非常复杂,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也很大,但美国的贫富差距依然在扩大,现在已经回到了二战前的水平。由此可见,通过个人所得税等再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短期内是有效的,它能把基尼系数降下来,但是从长期来看,它的效果相对有限(不能逆转长期趋势)。因此从长期考虑,更多还要在初次分配上做文章。- a- c- J: x* N. a, i6 K9 y5 ], s
5 |4 S D2 Y9 `: s p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初次分配最重要的问题,可能就是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这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城乡二元分治的背景造成了群体性的不平等,既有经济的不平等,也有社会的不平等。0 K: k5 w8 x( N7 j1 X0 q. X7 a
# d3 A$ U; |0 ]6 C" v1 V 经济不平等表现为分配差距大,收入差距、财富差距、消费差距都比较大。经济不平等还可能强化社会不平等。因为经济不平等带来能力的差距,能力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使下一代获取收入的能力难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它就可能会造成群体性之间的分配差距难以改变。; k2 q$ ?5 ] G2 W( d5 \
9 h" |, C) F/ u! W6 }' N6 Z1 j4 }
群体性差距和个体性差距的性质不同。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从社会整体来看,总是会有收入高中低差距,所以我们在研究收入分配的时候,按照高中低收入分组去衡量收入分配差距。但群体性的差距,通过个人努力是无法全部改变的。
. O( [8 ]( I1 H/ b
3 ~" V( O; i2 e7 T B8 w* t 因此,加快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包括经济二元和社会二元的改革,就成为我们扩大内需,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个关键。
- U1 H3 F+ B( V# ~$ j5 w3 I
. i v: v2 ~7 p4 q' o' |8 o+ s* ~ 您认为2021年中国经济工作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
: J$ l, |1 e: z6 u8 ~7 N) U
k; G {: |0 t' O/ B4 C0 M( J/ z 刘尚希:我认为2021年经济工作的关键词就是“改革创新”。这涉及很多问题,例如市场化的改革进一步推进、要素的市场化、相关政策的落实效果等。. z' e! b/ A) [0 C: X
) |) P! l( R, U, Q* E ▲时速350公里高速货运6动车组在试验轨道上运行。新华社发(吴可超 摄) 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减少资源配置的低效状况,减少资源错配,这些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来解决。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促进市场公平竞争,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我觉得这也是内循环畅通的一个最基本要求。
6 m' C; H6 T8 f8 M: c7 h2 b
- Y& r1 k. f4 I8 E5 u 怎么样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如何减少区域之间的分割阻隔与体制的障碍?这些都有赖于改革。体制机制改革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是制度的创新。有了制度的创新,才能推动市场的创新,市场的创新就包括产品的创新、工艺的创新、技术的创新。) O. x; }0 Q0 B% L# \$ O0 ^
& ~% n- @+ ?. |3 F0 Y& a1 F! b. f 如何发挥市场主体在创新中的作用?我觉得稳定预期至关重要。因为市场主体创新的前提是它必须要有长期的打算,长期打算就得有稳定的预期。" C1 ~- l' e/ @1 j! H& y# C# [5 u
/ ^: B; F j, o7 |! \$ ^8 h 比如对民营企业来讲,它有一个稳定的预期,才会有长期打算,才会考虑投资和创新。否则这个企业它只会在经营上做文章,维持眼前的经营,并不一定会扩大研发投入,扩大创新。
9 L+ }6 v0 m2 ]4 h ?; _+ `+ c/ S* g" ^7 Q( p- W" W( k
虽然表面上企业经营更有活力了,但企业真正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应来自于企业的投资和研发。这对经济的复苏,尤其明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能否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
7 D$ s( K% Q4 I4 }
7 a+ M# _2 `4 Z 简单来讲,就是如何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市场的积极性,更好地主动去创业,去创新。这样一来,经济就有了活力,经济自然就会复苏和好转。6 m- Z$ C' r+ Q# W
! A$ g2 `8 r( Y8 V! n! U
策划:刘娟
. _4 e) u: O4 ?+ h
) e4 z" k' n$ k, _9 |/ J: R4 O6 V 监制:李晓云2 I, F! K* `: o
8 ?' I7 j9 _1 J
记者:唐心怡7 m4 L: f2 V8 w4 { K3 d* r
$ Z# n8 W$ C; I8 U2 o$ `6 R [ 编辑:周佳苗1 a% X4 G* s9 m0 n( Y
4 b4 z9 X( z9 q" C* M7 X2 S: E 特约嘉宾: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尚希+ K F" Q* r q' n
: U ~( n) `) ]% j4 j8 |( f
视频制作:王云霞 仇炳宸" q9 y% y& | Y6 W( X7 e+ o
4 r, ^ O* X% j* F
制图:李权9 ^( R( [ c" [ ]! h" O8 ~
' B& G3 L/ F6 n2 C
统筹:郭建伟 崔祎璁! o( v- G8 m4 A1 r$ L
( ?/ L+ N5 O' [: ~5 P! }) }3 @# _ 新华网思客知识中心出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