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2-31 16:00:00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证券时报官网 证券时报头版评论:机构争相抱团核心资产 负面效应或在路上:今年的A股市场上,热门的核心资产大放异彩,白酒、科技、医药、消费、新能源车、光伏等板块成为贯穿全年的热点,这些板块中部分个股涨幅惊人。但统计显示,大多数个股的上涨原因中,业绩增长只是次要因素,很多个股涨幅2/3以上靠估值推动,公募等机构资金抱团扎堆则是其估值拔高的主因。 与大肆炒作垃圾股、题材概念 | # B: V% m' I$ Q$ n
- Y. R3 R( w: v8 m. Z2 {
6 C: z( @ W' B( D" E4 C5 K5 M& U) F% x0 j/ \$ W$ u2 h
今年的A股市场上,热门的核心资产大放异彩,白酒、科技、医药、消费、新能源车、光伏等板块成为贯穿全年的热点,这些板块中部分个股涨幅惊人。但统计显示,大多数个股的上涨原因中,业绩增长只是次要因素,很多个股涨幅2/3以上靠估值推动,公募等机构资金抱团扎堆则是其估值拔高的主因。
$ Y" y* H& V& Z' A$ ]1 H1 X8 o+ S: L5 H6 ~
与大肆炒作垃圾股、题材概念股相比,抱团核心资产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机构抱团背后存在一个“正反馈机制”,即:发现核心资产价值带来投资收益,赚钱效应刺激基金申购,新增资金再次流入核心资产,股价上涨带来更多赚钱效应和资金,股价和估值被推高,媒体和市场为高估值寻找合理理由,资金继续流入热门板块和个股……由于机构买入名单较短,投资最后甚至变成小部分板块和个股越买越涨、越涨越买的简单粗暴循环。
3 ?4 i/ a( z+ g
8 w; |1 {3 s% }: p/ M% v' g Y, r 这种显著的正反馈机制在2006~2007年牛市就出现过。彼时,机构规模快速增长,2007年9月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占到A股流通总市值的28%,完全主导了市场走向。$ H' _, u; {/ u" D6 P
C2 r6 M- A" | _, y1 o# j
这种正反馈机制几乎是一种固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市场的内在规律,但也蕴含着风险,有时是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因为,当正反馈内在能量耗竭后,很可能走向负反馈,并且正反馈时间越久力量越大,负反馈持续时间也可能越久,或者破坏性越大。2015年急促的牛市虽与公募基金关系不大,但从场内资金加杠杆形成快牛行情到去杠杆导致踩踏效应,本质也是从正反馈向负反馈的剧烈转换。
3 s" `7 O; q* O! x6 i! J; G- j4 A' e0 h7 a2 f! `9 B
这样的正反馈和负反馈,很难完全消除,若想保持市场长期稳定,就应着力削减其强度。从制度建设角度看,各种类型投资机构都应发展,不能集中发展某一类型。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行为模式存在差异,其相互博弈的过程有利于削弱正、负反馈的强度。同时,当前A股市场做多与做空的便利度不对称,应该考虑让基金也可通过做空赚钱。因为,市场真正合理的估值,是博弈和交易出来的,但在多空体系不平衡下,博弈出的价格容易失真。* p; d% q4 K2 I/ u; \
* A% \$ _+ [" o y# \
对于具体估值,不同投资者预期差别很大,向来见仁见智。但是,如果市场上很多人认为投资不需要看估值只需无脑跟风买入,或者发明一些时髦词汇来摆脱估值束缚,风险就会上升。真正的估值,从来不是“人云亦云”出来的。当前机构抱团的核心资产未来会不会瓦解,还是要回到常识上来,不应该演变成一个笑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