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10 06:07:18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证券日报 证券日报头版评论:A股成交额连日破万亿元 投资者结构正发生变化:新年首周,A股市场投资者“购买力”爆发! 1月4日-1月8日,A股市场沪深两市合计成交额连续五个交易日突破1万亿元,延续了2021年开年以来的“万亿引力”。其中,互联互通的北向资金的态度转变尤其受关注。1月8日,北向资金一改前几个交易日的多空胶着,全天实现净买入206.15亿元,创历史第二大单日 | 4 G1 I2 ^. Y, I7 o
+ h- C2 `7 n! s& F. J5 z
" @1 }1 e+ A' e
/ t E3 J0 Y: n; j& ~, t7 ~ 新年首周,A股市场投资者“购买力”爆发!
) d. J$ V# A: r+ G, U# F
5 g( ^! s x2 u8 L k2 c 1月4日-1月8日,A股市场沪深两市合计成交额连续五个交易日突破1万亿元,延续了2021年开年以来的“万亿引力”。其中,互联互通的北向资金的态度转变尤其受关注。1月8日,北向资金一改前几个交易日的多空胶着,全天实现净买入206.15亿元,创历史第二大单日净买入额。
9 @6 R# L( _# u; {* z& ^$ i/ \& H, h6 m% N3 p' y Q
笔者认为,随着注册制的推进和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提升,中长期资金加快入市,投融资两端均不断优化,万亿元成交额所对应的投资者结构和投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 j0 n& I+ M% j' a. R1 t1 m
2 H* d0 \" z6 L) N
首先,万亿元成交额并不意味着全市场的流动性均衡,而是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其背后的重要逻辑在于注册制改革的渐进。 # A4 v8 K; e, _# x9 J7 F) s3 Z7 t8 L
8 o% X4 a+ F8 O$ l5 C' n7 X
“三步走”的注册制改革已经完成了在科创板、创业板落地实施的“前两步”,即将迎来关键一步。从2020年的情况来看,注册制的扩围有较大概率促成IPO加速,这也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同时,退市端的优胜劣汰也将加剧。
; Q. T- x0 g) \# h% z# V% t5 K+ ]+ P# h( J
从理论上来看,监管部门推进的中长期资金入市能够对投融资平衡进行自我调节,但是,无论是存量资金还是增量资金,显然都希望“卡位”优质上市公司。优质公司的名单虽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其判定逻辑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巨变,因此,资金“抱团”于优质公司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必然。当然,这种“抱团”应该是市场化的,是根据投资理念筛选后的“不谋而合”,而不应该是刻意的“抱团取暖”。
1 I$ Q$ w! p! q& t4 @3 h' D J. E) o7 _' ~. I: [
伴随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的推进,被“抱团”的标的有望越来越多,从而避免机构持股过于集中带来的市场风险。
, c4 E5 |# B! N* q4 E
4 h ^4 E7 C! s8 }7 _ 其次,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正在向机构化演进,万亿元交投资金的幕后“操盘手”结构将逐步优化。
( w8 ], e" ]" M( y
# Y3 d, u+ G6 K) z 去年9月份发布的券商研究显示,2020年上半年,居民通过购买股票直接入市和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入市的规模分别为3400亿元和4877亿元。业界将之解读为,A股市场向机构化小步迈进。与之相佐证的是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2020年股票投资方向基金发行671只,募集规模16451.44亿元,数量、募集规模均创历年新高。2021年首周的基金发行,延续了去年的火爆——首发的17只主动偏股型基金中,11只发布了提前结束募集的公告,其中一日售罄的基金多达8只。 / h& d7 A: r t- a( U g5 F6 `
& X9 o8 M" S- Z0 ^2 Q6 L& f 虽然散户开户数在2020年也出现了较快新增,但是鉴于A股市场话语权由股票加权数量和资金规模决定,而非投资者数量,因此投资者结构“机构化”演进的态势还是很笃定的。
* S1 | A9 J- A1 e/ M. c( c8 U! d' W9 l" P# p- Y: X% B6 T
第三,A股市场投资策略整体将更趋于“基本面化”,机构基于风险防控设定的“投资禁区”可能与常态化、多元化退市形成共振。
0 r) | c" M& }+ V. ~2 I
3 \/ S) ]2 E% x; U: H 随着投资者结构“机构化”趋势强化,以及海外投资者增配,A股市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也将越来越“基本面化”。一方面,各类资管机构都有针对高风险公司的明确的“投资禁区”,与投资形成风向标相似的是,“弃投”也将在市场中慢慢发挥风向标作用,从而将宝贵的流动性引导向相对优质的公司集中。在这个过程中,常态化、多元化退市制度将发挥作用,实现更充分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在分类监管的导向下,基本面类因子对上市公司持续资本运作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从而促进机构和个人投资深入强化基本面投资理念,并反向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从北上资金1月8日的动作来看,“基本面化”的策略也十分鲜明,其净买入公司集中于周期性行业龙头和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产业导向的行业。
* j2 `! i7 u1 [* z! w" p r* G* [4 o% @ X( ]5 I
笔者认为,无论万亿元的日成交规模能否成为2021年A股市场“新常态”,其背后的投资者结构和投资逻辑的改变均“已经发生”。与新投资者结构和理念共舞——这或许是2021年最具确定性的投资必胜法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