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3-8 16:00:00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莞企业名录大全 宋清辉 :东莞开展企业上市发展三年行动:东莞近年来产业已有突破,逐步从传统的中低端制造业向新型产业转型,可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还不够。通过打造东莞新动能,有望继续扭转当前这种局面,培育出知名的本土龙头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目光。 ■宋清辉 2021年2月25日,广东省东莞市发布了市政府一号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推动 | / h2 v, W9 H6 \, U
4 Y- {1 X+ `% {) t4 t* M8 m# C, M
0 e& I0 l: I! O6 Z; a! @; D! n. E% w( m& l" g5 i% @; J
东莞近年来产业已有突破,逐步从传统的中低端制造业向新型产业转型,可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还不够。通过打造东莞新动能,有望继续扭转当前这种局面,培育出知名的本土龙头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目光。
8 f+ M1 K+ }( p. Z7 p* D' m U0 c( ]. R" G" f/ l! Y2 ]" X X
■宋清辉
' I1 ~! }$ V* Y" S
0 Y+ j3 M! L; h6 x 2021年2月25日,广东省东莞市发布了市政府一号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引起较大反响,其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借鉴意义。近年来,东莞多以市政府一号文的形式,向社会阐明政策导向和中心工作。回顾“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东莞一号文围绕“大力发展机器人(行情300024,* n& Y7 L: n. F& S0 T' ~% ~( h
[color=]诊股
, r0 w. d4 G j)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开启了东莞的新产业(行情300832,% S% y4 B+ f4 e
[color=]诊股; M* q7 y7 P1 x% J
)发展。东莞2021年的一号文,推出了16条政策措施,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一年扎实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迈上台阶。结合时间线可以看出,该文件是东莞落实“十四五”规划的指引,在开局之年要稳扎稳打,在深化之年要进一步突破,在收官之年要取得实质性成效。
- c Y$ a, b! |" B4 R) U: \. j
( r5 M, F9 b& s- `4 O 东莞当前产业发展急需创新驱动转型,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实力,推动城市在泛珠三角制造业中的优势地位。结合东莞企业发展实际,企业也迫切需要通过寻找、探索、引入、创造新的动能,打好数字化、智能化等生产基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优质东莞产品、展现东莞质量、发出东莞声音。
- ^ f6 @9 x4 y/ u0 R2 X3 w0 z
; u: s/ Q+ |* u Z0 t 这也意味着,不论是主观需要还是客观要求,东莞都有聚焦“打造新动能”的必要。此次东莞发布的“一号文”表示,将聚焦打造产业、企业、科技、投资、市场、平台六大新动能,这六大新动能覆盖全面、缺一不可。 ( y/ E/ B, R/ ]/ E ~3 ]9 ]
# I! j" z" O; s; E* Z" @4 N
此次东莞“一号文”提出,开展企业上市发展三年行动,研究设立上市企业总部基地、产业集聚区,力争实现园区、镇街三年内上市企业全面“破零”。
) b k2 J- E" }$ w- U3 ~ n- |8 j+ s9 x( M5 t. T
东莞近年的产业链配套已逐步完善,但成功上市的企业不算多,原因大概可归为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实际控制人认为没有上市需求。东莞制造业的发展有着较为雄厚的根基,企业的建立源自创业者的稳扎稳打,多年的发展已使企业有较为稳定的经营、盈利状况。企业上市之后,必须严格遵循各种上市要求,例如重大事项要经过层层审批,面对交易所、证监局、各路媒体、广大投资者的监督,将会对企业的后续成长造成压力。第二,企业自身不具备上市条件。东莞近年来产业已有突破,逐步从传统的中低端制造业向新型产业转型,可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还不够,自主品牌的产业能力以及盈利状况还得不到市场的充分认可。通过打造东莞新动能,有望继续扭转当前这种局面,培育出知名的本土龙头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目光。 3 D% G( T( Z! ?2 D( E# R
) e3 Z0 y2 F7 ?2 J0 z. G" g2 e( D 综上,在东莞设立上市企业总部基地,对东莞意义重大,但对企业而言,目前还没有太大的意义。上市公司数量越多,城市的竞争力、影响力将增强,对人才、技术以及资金的引进都有着积极作用。但企业是否上市,还是需要企业本身对资源的使用情况。国内国际都不乏一些大型的独角兽企业,不需要通过上市融资也不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提高知名度,并能以绝对的控股地位避免诸多存在于资本市场中的困扰。因此,政府对上市的态度应该是鼓励、指导、扶持,而不是强制性任务。 / r# w/ ~& p# o5 ^) u' _
& l/ y Z& N- m5 h* g
在产业集聚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培育。无论市场繁荣还是萧条,各路产业都有“抱团”的必要,繁荣时期有助于优势互补、激发更大潜力,萧条时期可以相依取暖、相互闯过难关。一方面,可以建立相同及相似产业的集聚区,通过企业之间的相关交流消除隔阂,促成良性竞争;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产业链集聚区,便于产业整体协同、提升效率、高质量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