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3-15 00:00:00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网 中国婚姻报告2021:为什么年轻人不结婚了:婚姻是家庭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个人来说,婚姻是情感的升华,家庭是切实的归属感。对于社会来说,长期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稳定。 但近年来,多种选择和无奈之下,中国人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认为婚姻是束缚。另一方面,高婚育成本使年轻人实现家庭变 |
" q! N: {1 @9 S
' R, G; t" }/ l
1 a3 v* Q+ H, Z8 \
& ]1 ?/ K0 H; j$ |' U" ` 婚姻是家庭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个人来说,婚姻是情感的升华,家庭是切实的归属感。对于社会来说,长期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稳定。
# U# E9 J2 f0 V& y! f" B
4 E# ~9 _7 P; O5 ^4 G: Z 但近年来,多种选择和无奈之下,中国人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认为婚姻是束缚。另一方面,高婚育成本使年轻人实现家庭变得更加困难。从人口角度看,人口少子老龄化问题正在削减适婚年龄人数,结婚“主力军”减少。“婚都不想结,还生什么孩子”,正成为一批年轻人的选择,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重是互为因果的。
7 |- `9 i: V$ z# A3 Z G' F- C1 p+ Z+ o' r; P _ o" ?
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婚姻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建议。2 X$ |! W y7 L; `+ E( u
$ Y' ]9 D7 d ^: ~( Z9 h+ {
1中国婚姻现状) u2 |! O& S' f* l$ M
+ _" N. F) i) u3 t" A# S* B
1.1结婚少了、离婚多了、结婚晚了5 i( r+ G. t8 g# E! j
1 ]9 c( A* U5 h. i- V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婚姻状况发生很大转变,主要体现在结婚率下滑、离婚率持续攀升、初婚年龄推迟。具体来看,& ^/ y, J" v$ [2 r4 o$ R3 ?& S! h
# c0 I& ]# P6 E+ a
一是结婚对数和结婚率自2013年开始下滑。2013-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2020年同比下降12.2%。2013-2019年,粗结婚率从9.9‰降至6.6‰。其中,初结婚人数从2386万降至1398.7万人,再婚人数从307.9万升至455.9万人、复婚对数从29.9万对攀升至61.9万对。
* p' K6 k4 h5 X% r8 r1 |# Q) F
8 w: D- j3 A. v: W9 X0 Q 二是“晚婚”现象突出;25-29岁接替20-24岁人群成为新的结婚“主力军”,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2005-2019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19.7%,25-29岁从34.3%升至34.6%,30-34岁、35-39岁、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9.9%、4.9%、3.9%增至17.7%、8.1%和19.9%。8 f' h1 ]7 B T7 W2 G+ L. {( Q
" o: u D$ n# K5 Q# { 三是离婚对数和离婚率长期持续攀升。1987-2020年,我国离婚登记对数从58万对攀升至373万对。1987-2019年粗离婚率从0.5‰攀升至3.4‰。9 _) S' e& o5 V5 {$ f/ ?
: n7 s3 U# k! u# U) D & w0 O# C/ e; }: P& Y
! Y: T8 f( y$ L0 |- J$ ~
+ y. d) q6 P" ?3 ]) m
7 O$ I5 ?( C# a' J/ I! X$ k$ u
7 E7 h! N* z8 J' J3 J5 v. _3 `
1.2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结婚率下滑越明显# T) O7 q7 S! `( V! k# G
) i8 X* Q, F, _5 }
2013年以来,中国多数地区结婚率出现下滑。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与GDP大体呈负相关关系,也受人口流动、老龄化等因素扰动。具体来看,
# d3 d8 F- [8 H, B& p- O) J
5 P6 {# Q/ a4 E2 a 一是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偏低。2019年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天津结婚率全国倒数;其中,上海、浙江、山东排名倒数前三,分别为4.1‰、5.0‰和5.3‰。此外,北京结婚率6.0‰,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八,低于全国平均6.6‰水平。
) c4 b* ]& L/ [ u0 L% ~7 @* j
2 h; R2 L. ^. f1 U& \& R 二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偏高。2019年贵州、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云南、四川结婚率全国排名靠前,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贵州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排名前三,分别为9.9‰、9.6‰和8.8‰。
5 N6 O. T1 o/ n2 T! C% I' n! D- o4 V' O# C
三是受人口流动和老龄化影响。中国“深度老龄化”省份分别为辽宁、上海、山东、四川、江苏、重庆、浙江、安徽。老龄化严重的省份,适婚年龄人口相对较低,如果长期存在人口流出,则导致结婚率下滑更加明显。山东、辽宁结婚率分别为5.3‰和5.9‰,全国排在倒数第三、七位;2013-2019年山东结婚对数下滑近40%。而人口流入的老龄化省份,结婚“主力军”相对较高;四川、重庆、安徽结婚率分别为7.3‰、7.6‰和8.5‰。/ U! H' f# q8 l2 K6 o
/ k0 Y4 R- @4 V! U# T4 q" F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流动也会影响离婚率,往往经济发展较弱、人口流出严重的地区,离婚率相对较高。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动摇感情基础,是导致离婚的重要原因。黑龙江、吉林、辽宁离婚率分别为4.5‰、4.5‰、3.6‰。* m1 p! E) Q2 A
% c! F" t( P5 e8 ~4 N8 L1 Q 9 c @1 R- t% D7 t3 @4 ~

- }% L$ ]8 B) s) z" p4 Q& e- B+ H1 }+ O3 h- B- A8 x! U8 p
7 ?9 H5 B! B& _# s+ H) M

! `& l$ {0 R9 a( P5 r9 f' V8 S* u/ m
2选择还是无奈?
$ T# i/ }% j e/ C9 v( h, P6 n" L' l# ~% h6 I8 l1 w
2.1自我选择:高学历、独立、社会包容
2 K+ @! ^9 ^ Q9 v8 @8 ?
2 J! @: {/ K) X# G 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在校学生人数攀高,受教育年限增加引发“初婚推迟效应”。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9年博士在校学生数32.67万人增至42.42万人,硕士在校学生数从158.47万人增至243.95万人,硕士及博士学历占比10.81%增至14.06%。受教育时间增加、教育年限延长推迟就业平均年龄,进而推迟结婚平均年龄。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0岁上升到2016年的25.4岁;男性同期从24.1岁上升到27.2岁。
- C! b6 ?8 v4 [1 m
5 P1 S4 ?7 Y! _4 @1 b 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与高品质生活,对婚姻持开放态度;尤其是女性自我独立的实现与自我意识的觉醒。经济发展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给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社会地位上升。女性不再只作为“家庭主妇”,而是进入职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98-2017年,在读女生占比从38.3%增至52.2%,女性在高等教育群体中开始占主导地位。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加大婚姻市场匹配难度,单身女性规模快速上升。2000-2015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从154万攀升至590万;其中,2015年30岁及以上研究生学历女性未婚占比高达11%,远高于本科学历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3 B3 N* N4 i2 z8 P
& S( r: _* U' T 思想开放与社会包容性增强,离婚不再是一个“谈虎色变”的话题。经济独立使女性逐渐摆脱婚姻的束缚,更有底气承担离婚的不利后果。2015-2018年审结一审离婚纠纷案件近600万件。根据司法大数据报告,2017年全国法院共审结为140余万件。离婚纠纷案件数增加,感情不和(77.5%)、家庭暴力(14.9%)为主要原因。其中73.40%的案件原告为女性,婚后2-7年为婚姻破裂的高发期。夫妻双方仅一方意愿离婚的案件占比为91.09%。
1 K0 t1 w* Q2 U) {. R/ r
! u" T* l# n# @* s 2.2无奈:社会压力、婚育成本% p/ e2 V' A$ f3 }
- V+ @ J" M- O) v- u
在中国传统观念下,结婚意味着,婚前彩礼、房产,婚后还房贷、生育等一系列问题。而当前高房价、高教育支出导致年轻人在婚姻面前望而却步,大城市尤为明显。
. h7 _3 p, Y/ @' A6 c/ X: R' B" j4 |0 B: w* ?: r
房价快速攀升,年轻人面临“买婚房”、“还房贷”双重压力。1998年房改以来,房价总体保持大幅上涨,给家庭抚养孩子和为子女结婚购房带来了很大压力,1998-2018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均价从1854元/平上涨至8544元。2004-2018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6万亿元增至25.8万亿元,增长16.1倍,占居民贷款余额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2018年为54%。房贷收入比(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可支配收入)从16.2%增至47.6%,带动住户部门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8.6%增至88.4%。现实中还有不少居民通过消费贷、信用贷等形式凑集购房资金,实际的房贷收入比可能更高。5 B2 `1 l/ w0 d/ {) L' l9 z9 f
7 h; B4 m* O1 Y9 F1 R$ ]
教育成本明显攀升,“教师减负、家长增负”,接送、育儿压力增大,导致家长承受时间、精力、财力三重负担。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儿园学杂费、幼儿园及小学初高中阶段辅导班费用、大学学费及生活费等。根据新浪教育《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抽样统计,学前教育阶段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占21%,大学阶段占29%。公立幼儿园供给大幅下降,许多家庭被迫选择价格昂贵的私立幼儿园。2001-2019年全国公立幼儿园占比从60.1%降至38.4%,公立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从83.1%降至43.8%。此外,当前双职工父母面临中小学子女的接送难题;不少地方甚至还要求由父母批改学生家庭作业、并讲解错题,“家庭作业演变成为家长作业”。3 M5 s. z \/ b. U7 a* I
2 z) q9 E5 K V2 H. A4 Z6 }$ G
7 j6 o4 c/ b6 ~& g4 ?
. m# L4 N" Z+ p9 |& ]$ N+ ]
' K: y3 E% b' Z' r
9 t4 I4 Z) X. W% D; w6 H% U! @ 0 M c. f8 u6 E5 Q5 L B
$ _) U# H, X7 k% d" ?3 V
2.3婚姻背后是人口问题:出生率降低、性别比失衡' E) h- z' u! U$ X% M1 u
4 g& `- P, s/ X- l( l5 M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出生率下滑,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6 z+ h' `* C; m) z
0 h" m G E W5 \ 出生率下滑长期影响适婚年龄人数,进而导致结婚对数下滑。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90后比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当前结婚年龄主力25-29岁(90后)人口大幅下滑,对结婚对数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结婚率的计算公式,结婚率=某年结婚对数/某年的平均总人口数×1000‰,分子下滑影响结婚率下滑。* z: u) S) [2 S2 j# D" w# X
4 H' c; j' N& @6 L: b
未来十年的结婚主力持续减少,或影响结婚率持续下降。2015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2016年出生人口升至1786万,但2017年下滑至1725万,持续下滑,2019年为1465万。1979-2019年人口出生率从17.8‰降至10.5‰。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2010、2013年见顶,结婚主力人口见顶。
+ ]6 u2 m, R' N2 y, b! @
7 `" b, m/ k q 男女比例自计划生育后严重失衡,造成婚姻市场匹配困难,进而影响结婚对数。1982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男性:女性,女性=100)为107.6,1990年超过110,2000年接近118,之后长期超过120。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00后男女性别比达119,男性比女性多近13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达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2 ^, z5 @: \1 o" n+ g$ |8 r
! G; T3 \1 b$ V8 x5 [" T $ W/ ^" S' o9 f: m& V

1 [( P0 O @: O/ r, Z0 h( D4 f; n& A9 X
0 P4 p! ]. Y' a, ~7 o9 n; P! F

# {: \9 k+ r6 ^
5 d1 o6 d* @$ P3 J 3客观看待中国婚姻现状
0 ~& \' p% G3 f: T: E" W
1 B/ J. ]. L% Y' v& ^ 3.1正面效应:促进单身经济兴起
. V7 t' w1 E2 \8 i0 u& K
: `4 j8 t1 b- u; t) K' d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约为英国、法国、德国人口总和。其中超过7700万名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人。) f9 R; W! h$ m" B
4 b2 |: \! l! v- p- L5 b1 t: m 单身人群普遍储蓄低,追求高品质、高质量、高消费的生活,助推新消费模式、以及促进文娱、宠物消费。单身人群具有偏好便利性消费;尼尔森的《中国单身经济报告》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远高于非单身消费者(27%);单身消费者中97%会选择网购,62%更倾向于点外卖。此外,单身人群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特点,注重自我投资。关于对未来一年的时间规划方面,“22%的单身消费者期望去读书,18%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技能,17%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均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13%、11%和14%。同时,在对未来一年的消费意愿预期方面,分别有16%和14%的单身消费者更愿意在自我提升和运动健身多花钱”。尼尔森数据显示,单身群体注重感情寄托,在就餐、娱乐的支出意愿高于非单身群体;此外单身青年宠物消费占比高于非单身消费者,未婚人群占比达57%。根据《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报告,2019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2024亿元,较去年增长18.5%,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消费规模达486亿元。
: f2 s7 @, ]( \7 W) D; g6 v1 m% j+ c( V
1 x' b# ~+ b2 _+ Y1 G; X/ c
% M" J. E2 B# @2 m
; I3 R- r& b( i% n( R 3.2负面效应:降低出生率、加重养老负担" M% a% X% E1 h$ \
# y# {# e% C. D0 p9 X4 R1 a
在晚婚的同时,晚育现象也日益突出,初育年龄每推迟一个月,大概会影响总和生育率下降8%左右。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从24.1岁推迟至26.3岁,平均生育年龄(所有孩次)从24.8岁推迟至28.0岁。1990年主要初育年龄、主要生育年龄均为20-27岁,生育一孩数、生育子女数占比分别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龄推迟至22-29岁,且生育一孩数占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龄推迟至23-30岁,且生育子女数占比降至59.1%。并且,1990-2015年30岁以上高龄产妇的生育一孩数占比从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数占比14.0%增至32.3%。$ n1 T5 @, L5 r3 `2 }
9 q7 s' t1 {5 @! s) B3 S
晚婚晚育、不婚问题加重中国养老负担,严重拖累国家财政、制约经济活力。中国将逐渐成为世界上养老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看,2015-2019年中国基金收入算术平均增速约为14.5%,支出算术平均增速约为17.2%,养老金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降至2.53。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自2012年见顶后逐年下滑,从18.5个月逐渐下降至2019年的13.4个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区域差异较大大,2019年有16省养老金入不敷出;黑龙江、青海、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仍低于中央调剂制度规定的可支付月数警戒线。其中,黑龙江养老保险基金从2013年开始持续“入不敷出”,2016年累计结余转负,2019年缺口达433.7亿元。
) v0 w% ^# Y2 V: y- {
- o* q' V0 p2 f6 m# S: N9 H+ v # q: }3 M* @& i3 M' o
* V* a& F& _- H8 ~
- V) U9 c. k4 F( L! U, L
4 z& Z% Q4 t' Y6 @
* }1 a" I: f1 C* ~
3 g" B9 t* K$ i3 F% o- ^2 H ) l2 V! x8 p: u& z" w9 X
{7 y) U( q$ f
: p6 M7 D7 |: r1 |$ Z# }( N5 Z
4政策建议- E; B* J% W0 X7 h, q2 T/ ]5 t
( u& S! ]/ A& W+ h
给予年轻人自由选择权的同时,减少因为娶不起和生不起导致的不婚和晚婚现象,为适婚人群提供保障和社会福利,改进住房、教育、医疗问题;婚姻背后是人口问题,应全面放开生育,长期有助于扩大适婚年龄人口。3 K+ o9 d) S- x+ m
7 N6 U! f7 J7 D' e
4.1从居住、就业、教育上缓解年轻人生活压力& Y& _" U% r6 @! s" t# M, u
2 l9 \" i) a" J$ E) L- n0 P2 }+ I 一是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完善以常住人口增量为核心的新人地挂钩,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A4 T$ i8 K9 q4 B' p
1 b5 F% R" i B$ x" i& C6 |( O
二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一方面,进一步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男性陪产假等的待遇保障,对损害女性就业权益的单位进行经济或行政处罚。另一方面,根据单位女员工规模及年度生育情况,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以降低企业承担的生育成本。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7 i, |) I4 g: N4 U
1 C3 S( ~- Z( V6 E9 _8 R6 n
三是加大财政教育保障性支出。探索建立从怀孕保健到孕期分娩再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的全面鼓励生育体系,包括孕期保健补助、住院分娩补助、托育津贴、教育津贴、家庭个税抵扣、以及对不符合交个税标准的低收入人群实行直接经济补贴等。并且,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全国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差异化。! |. q, F; E- e; |# D
* E* h5 e7 Y* T' L, D& K' K
四是托育服务供给和津贴保障。将九年义务教育延伸至十二年,同时推进教育改革,切实根除“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现象。大力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同时,提高祖辈隔代照料的积极性,减轻父母的照料压力。
0 M8 \* A- y" F. o5 S- h: O
' A5 V3 N* X0 Q; O0 [2 Y1 p1 r 4.2应立即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归家庭, p7 S7 _: }" V( |' j6 e
; f9 J/ V" R0 ]3 n; F# s
“立即”是因为人口形势紧迫,当前正处于第三波婴儿潮中后期出生人口的生育窗口期。中国第三轮婴儿潮的峰值在1987年,中后期出生人口尚处于35岁之前的主力生育年龄,特别1990后的出生人口尚处于25-29岁最佳生育年龄。一旦错过第三轮婴儿潮,未来再想提升出生人口,则将事倍功半。
" d$ p- ?2 d+ S& C& u7 p
& H" c- ^/ ?5 c) c/ }, b 全面放开生育,原本不想生的人还是不会生,但一些想生三孩的人能生,不用担心部分人群、部分地区会大幅多生导致出生人口激增。这种担心正如当初某些人预测“全面二孩”政策实行后,出生人口将迎来暴增,但实际并非如此。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2015年中国乡村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44、1.27,其中2015年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总和生育率分别为0.61、0.53、0.13。这意味着乡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也不强,愿意生二孩的也没有60%,更别说三孩。: {# x* d* H" }0 b+ s" D0 F: E
8 n( E! B' f9 K+ [/ M- V l* v5 t 建议先放开三胎,渐进式改革,以缓解保守派人口生育爆炸的担忧,总之不宜再久拖不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