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r: c8 J- E. M' n7 n9 @
# L; q0 j& N7 [) J) } t$ k
近日,
网络流传一张“首届中国反食品添加剂联盟大会”在北京召开的照片,引发广泛传播讨论。在报道中,
论坛与会代表认为,为了国人的健康,“食品行业应杜绝食品添加剂”“没有添加就没有伤害,让我们一起携手加入‘反添联盟’”。此倡议遭到了食品行业和学术界集体反对。
# C+ T! U; q( H$ f; X; h; |$ k
- |5 ?, o5 E; {2 Q这个“反食品添加剂联盟”到底是什么来路?为了公众健康,应不应该抵制食品添加剂?
# e2 k5 H8 s. _6 f- y/ D6 \
4 F8 [/ j, Z. `: w! q- G6 B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 ]! d# i/ X% E7 m
4 _ _8 C5 d4 q3 R6 K& V
杜绝食品添加剂的倡议曝光后,很多人对主办方感到好奇,因为无论是联盟名称,还是会议主题,都显得相当高大上,让人有官办机构的错觉。
7 P: J0 W4 Z% X% o4 \5 t9 p, j) q+ h
" [" J! d2 O4 p4 U) f8 ?其实这是一个山寨机构。据媒体报道,“反食品添加剂联盟”未在民政部登记;现场展板中,作为媒体支持单位的中国食品杂志社,后来也发表声明,表示与联盟没有任何关系;科信食品与营养
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也撰文称该机构“不靠谱”。
7 o& Y% q$ ^+ M
% [$ s, b/ D( N/ S" b
因此,这家机构举办的大会,无非是民间组织关起门自说自话而已,没有任何公信力。
5 j+ V1 x1 s* @- g! G% L6 u/ m
哪怕不考虑倡议者的身份,“没有添加就没有伤害”的说法,也毫无可信度。食品行业有个公认的常识是,没有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因为从提味增色,到保质保鲜,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杜绝添加剂本身就不现实。
9 ^; D+ u) N2 C& g9 f7 w1 c& D/ O7 y* {6 s8 N% S! [
中国目前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已超过两千种,全球种类更是超两万种。今天我们能吃到如此琳琅满目的食品,添加剂功不可没。比如没有添加剂,馒头就无法发酵;夏天吃的冰淇淋,包括增稠剂、乳化剂、甜味剂、着色剂等等,添加剂的成分往往在十种以上。
2 y4 f# @. P- ?9 J- m; w
6 R% C% P9 s- b( w7 M
一刀切全部杜绝食品添加剂,意味着绝大多数食品在口感、色泽上品质要下降很多,同时无法做到长时间保存,很多食品还会直接消失。
) B5 Y' C X( @5 N: G7 i
$ D7 t0 y% d5 @4 F9 S1 ~所以近些年来,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反而是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不断增加。而且食品添加剂只要使用范围和用量遵循了国标,就不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否则在食品安全标准极为严苛的欧美发达国家,它早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3 H& N% V p& `/ S' A4 A) ]) Z. m, m8 G4 W) d
为什么民众对食品添加剂持排斥心态
; X# n1 T; u+ ^" e/ C4 b
4 W% D" H( H( Q, V) A% H尽管我们的日常饮食,已经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但“反食品添加剂联盟”能打出杜绝添加剂的旗号,依旧是精准地击中了某种社会心理,极具蛊惑力。
9 J" _. t; U4 j5 I; V/ m
/ Q2 ^% ?6 E3 N4 `0 c* `' a, |
事实上,如果以“添加剂”加上“中毒”或“致癌”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发现相当多缺少科学根据的养生文,它们和那些保健知识一起散落在朋友圈的四面八方。
4 y" k6 b4 @+ M: @$ ]0 t
' A5 |$ S+ `& y4 l. @; p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有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像很多食品都会将添加剂的成分印在包装袋的配料表上,但对缺少专业知识的人来说,“苯甲酸及其钠盐”之类的概念,中文每个字都认识,组合起来看却会一脸懵逼。
* p* G! Y4 c) _2 F
* f) O' _5 P! \
认知层面的专业壁垒,一方面让消费者难以辨别,难以对成分进行监督,因为对危害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另一方面则给商家提供了便利。
2 C+ Y& j% Z" G
( V- d9 `" J5 h' U如历次食品问题风波显示的,为了提升产品卖相、保质期等,不乏黑心企业滥用、过量、非法添加,甚至出现伤亡案例。类似行业乱象屡禁不止,给食品添加剂蒙上了阴影,加剧了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 p* |8 ^5 I0 U$ }0 ^* e+ r/ y: r6 e4 Q4 c7 G
这种恐慌心态还会造成严重的误伤,导致混淆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添加物的区别,让前者背一些不该背的锅。
0 _' E0 C# T1 E8 g# D* j1 [ I7 J, N3 Z0 K9 x8 i& Z" p
比如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然而在现实中,三聚氰胺、苏丹红等已被明确致癌或有毒的非法添加物,也被民众误解为是食品添加剂了。
8 B( w) `/ o6 m6 n; p3 x
- k$ V. }) K; b: E5 O3 g$ S
除了认知门槛高和企业违规案例多等因素外,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还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企业为了达到差别化定位营销的目的,刻意迎合民众心理,推出所谓无添加或者少添加的特色产品,营造出没有添加剂的食品更高级的市场氛围。
- O6 J6 }9 s$ _6 Q) i
5 Q4 k7 }$ w) ~' F( J关于这点,从“反食品添加剂联盟”的成员构成就可见一斑,它的加盟企业,旗下几乎都有自己的无添加产品在售。倡议杜绝食品添加剂,公众健康只是幌子,真实意图不过是为产品营销开路而已。讽刺的是,发起的企业曾因为广告虚假宣传等几次被罚。
S6 Q; h+ H$ E2 }* G, ~# J- a1 N
) L$ ]8 \3 ]4 f( T4 [
反食品添加剂联盟”发起人企业被处罚的记录 图片来源:新京报
9 u0 k# K3 J+ X, S% ?( u
' V) x- y, E! U$ P, D$ V% t! C6 E% R( u“
9 T7 @. P4 [0 y) M8 I+ c0 _7 ~# J
) b( C* q' R% W添加剂背后,还有多少食品领域的偏见
. S3 G7 X2 v Q. T! L
4 n4 X7 Z9 c/ ~; v! j: N( D9 h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的局面,其实是现代食品工业高速发展下社会偏见的一个缩影。
4 M) A3 Y m/ u P8 U3 j9 l7 C2 ^' `8 m
过去对食材只是简单的加工,而现代食品工业在科技的加持下,能破坏食物的原有结构,进而改良口感、色泽,让它看上去更加美味诱人。这个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过程,加入了不少化学工艺,像食品添加剂大部分就是化学合成物,是人工制造的产物。
, h+ v2 i* h( H3 w- F
6 j& g& t& B6 ~
对科技的接纳本身就需要时间,加上历史上的确有一些食品添加剂后来被证明有害,所以对食品的技术性改造,多少会让人倾向于站在传统经验主义的立场,保持先天怀疑的态度。
# K; ~+ |- P+ Q7 G( a6 [
. r: K" B- A% h4 E$ f6 u; I* E n- x
类似的案例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比如如今转基因产品,已经在普通超市四处可见,但在公共舆论层面,它依旧是被高度警惕的事物;微波炉加热食物容易致癌的传言,仍然在朋友圈广泛传播;还有对原生态食材的迷信,认为野味更有营养价值、口味更佳,等等……
- D2 ?, w! M4 e! S
$ P/ H B4 y# a6 L0 N
0 e: E2 {' L9 L7 y6 U很多古法榨油的作坊卫生条件堪忧
' {& }# a# X! S
/ K0 Z3 Q% j/ p3 D' }. m1 i
另外,近几年有机食品大为火热,而所谓有机食品,无非是生产过程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化肥和农药。商家喊着纯天然无污染的口号,卖得好价钱,但它并非如宣传般安全健康,比如有机食品所使用的人工肥料,就可能包含重金属和病菌。
7 ?+ o/ D: S2 `# Q3 {; c; a. h3 ]$ Y) i( `
对于憧憬原始化食品制造工序的
美食爱好者来说,真相其实是,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的诸多标准化的把关和消毒处理流程,他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反而更不安全。
" P* D: {& A' V3 m8 f# [& w/ V9 P2 t5 r" g! A
而另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那些有机食品或者无添加剂食品的宣传,未必是真实的,多数时候它只是商家误导消费者、抬升产品加码的套路而已。
, b" X. C. N% B* J' n3 _
t! d! p; w. q: f; {
因此,再来审视“食品行业应杜绝食品添加剂”的倡议,其反科学的荒谬昭然若揭。只是尴尬的地方在于,让舆论彻底接受食品添加剂的工艺和技术,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那些处在信息茧房中的人,依旧会对添加剂百般恐惧。
3 f. @, B2 s' L0 |6 t- A4 F( m
4 y6 j0 H, d0 D2 r3 {从商家的营销误导,到食品行业乱象纷呈的格局,每一环都形成了对消费者的围猎。现代食品工业要建立起全民信任,依旧任重而道远。
! ^ W* c# `1 _: ~- f; w, w3 c$ b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