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2495|回复: 0

我见过最好的教育,都不讲“道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7-4 21:37:17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刷微博时,看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杭州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写了情书塞进了同学抽屉里,孩子们知道后,都窃窃私语,捂嘴偷笑。
面对少男少女对异性的懵懂情愫,班主任骆老师没有遮掩,也没有批评,反而大大方方地欣赏被举报的情书,并很认真地进行了点评:
骆老师说:“「情」有很多种,不光有情侣伴侣的爱慕之情,还可以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情,同学朋友的友谊之情……不管是哪种「」,首先你都得表达真实的情感。”
本是偷偷摸摸,让人脸红心跳的情书,被骆老师一说,孩子们的关注点,都放到了“写”情书上,对收情书和写情书的人反而忽略了。
将计就计的洛老师,开始引导孩子们写“情”书。
这些“情”书,有写给父母的、朋友的、还有写给老师的。
渐渐地,孩子们把注意力转向阅读和写作,忘了“谈恋爱”这件事。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天真急躁、他们渴望尝试,他们忘记了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面对孩子的这种暂时“偏离”,骆老师看似成全、实则疏导的帮助,不动声色,却在保全孩子尊严的情况下,悄悄地将他们拉回了“正轨”。
《亲爱的弗洛伊德》里说:
没有是非观念的孩子,是这个地球上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行动力、破坏力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
是非观念弱,却凡事都想尝试,面对孩子成长中暂时的迷失,成人的做法,尤其关键。
一味打压,只会让孩子一蹶不振
前几年,天津一名13岁男孩从24楼飞身跃下的新闻让人们很是震惊。
男孩爱玩,但并不淘气,在小升初考试中,他以平均92分的好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
在旁人看来,如此“品学兼优”的孩子跳楼自杀,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可结合男孩生前的点点滴滴,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切,其实早有预谋。
在男孩死前的一个月,他有4门功课刚及格,排名也从全班20名落到50名。
男孩父亲很着急,他偷偷观察孩子,那天夜晚,当父亲走进男孩房间,发现孩子在偷偷写络小说。
一时间,父亲明白了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他又气又恨,暴怒中,将男孩写好的三本小说当场撕个粉碎……
被父亲撕掉这部小说,男孩已经接近完成,在他抽屉里,还藏有另四本,这套近8万字的小说,被男孩取名《守望者传》。
望子成龙的父亲,只想让孩子一直走在“正确的路上”,却没料到,自己这一撕,却撕碎了孩子的最爱。
男孩跳楼后,父母把他跳楼的原因,归咎为网络游戏
可男孩在给父母的遗书中说:“我是个垃圾,真正的垃圾,什么都干不好的垃圾!”
图片来源:电影《亨利之书》
心理学认为孩子的意识有两个来源:
一是自我意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二是源于他人,被称为外来意识。
对于认知不全面、生活阅历少、内心不够强大的孩子而言,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也常常依赖外人的评价。
男孩跳楼,可能不是一个因素促成的,但无疑,成绩下滑后,倍感失落的孩子,已经丧失了自我价值感。
而写游戏小说,是他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那是男孩精神的最后栖息地。
图片来源:电影《红气球》
而父亲不问青红皂白,撕毁孩子的小说,同时也切断了外部世界缠住他的最后一丝藤蔓。
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外来意识,全部归零,跳楼的那一刻,男孩一定很坚决地认为:
除了跳楼,自己是走投无路的。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但这并不证明他们毫无烦恼。
孩子也有自己难以消解又羞于求助的问题,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也需要“精神支撑”。
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父母最不该的,是武断下结论。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此刻,成人应该停下来想一想,那是不是丢失自我价值感的孩子,企图抓住的一根稻草。
理性干预,不是满足
而是激发孩子内在力量
孩子们迫切探索这个世界,有时,不能说他们就是错,只是他们等不及长大,他们更贪玩。
此时,强权的干涉,只会让叛逆吞噬一时气盛的孩子。
而看似人性化的放任,又藏着成人对孩子人生的不负责任。
理性干预,才能让孩子既不丢掉对成长的热情,又能自觉迷途知返。
记得网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高中时,她的同桌痴迷许巍的歌,上课偷偷塞着耳机听,下课更是明目张胆地听。
当时班主任见她这样,很是着急。
一般的老师,可能会叫家长、没收孩子听歌的手机、强迫孩子立刻把注意力转到学习上来。
可班主任却没这样做,她找听歌的女孩谈话:
“我不反对你听歌,也不反对你追星,但我希望你不要拉下学习。
如果你能考上二本学校,我送你一摞许巍的海报。
如果能考上一本学校,许巍演唱会门票,要几张给几张!”
同桌一听,立刻两眼放光。
在高考前半年,她收起耳机和手机,疯狂刷题补习,拼了命的那种。
高考时,女孩被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录取。
几年后,网友回乡,在镇子里看到同样回乡探亲的同桌,同桌感慨说:
“真的非常感恩班主任,如果当时她禁止我听歌,可能,我一辈子也走不出这个镇子了。”
理性和善意,是成人和孩子共同营造的,适当支持,不是满足,那是一种尊重。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记得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每次在和没达成目标的员工沟通时,总会说:
我不是来评判你的,我是来支持你的。
因为德鲁克很清楚,当对方感受到被评判的时候,改变的力量就消失了。
对于慢慢长大,感觉自我力量正在膨胀的孩子而言,支持,才能让他们放弃敌意对抗。
而此时,成人只有不批判,运用智慧的力量,才能让孩子意识到:可能,我真的需要改变。
图片来源:电影《禁闭》
通透的父母都会在孩子心中
埋下情感和希望的种子
心理学家周梵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发展心智,大部分孩子,是只发展了「智」,「心」的层面的成长是缺失的。
孩子不服管教,回避沟通或暴力沟通,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他们叛逆、不听话,而是成长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学会如何表达爱、接受爱,他们没有感受到爱的流动。
记得六年级时,流行过一种坡跟鞋,那时,我妈妈以小孩正在发育,不宜穿跟鞋拒绝给我买。
可我不听,只想着臭美,我用自己攒的零花钱偷偷买回一双。
白天出门时,装在书包里,走到拐角处换上跟鞋。晚上回家前,再换回来。
或许是因为从来没穿过跟鞋,又或者是那双鞋太硬了,两天后,我的脚后跟就磨出了水泡,疼得无法走路。
开始我不敢跟妈妈说,可看到我走路不自然的样子,我妈先着了急。
当她得知我是因为偷偷买跟鞋穿才这样,并没有指责我。
那晚,她用消过毒的针轻轻帮我挑破水泡,挤出脓水,再抹上药,贴好创可贴……
看着妈妈精心的样子,我只觉得惭愧,也忽然明白了妈妈“爱的阻拦”。
更多精彩扫描头像关注哦^_^

/ p' ^. y1 C; `; N"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声远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

声远论坛|热门排行|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temap|声远网 |网站地图|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485号 |网站地图 鲁ICP备1802875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30761号 GMT+8, 2024-11-28 19:01 , Processed in 0.086316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SYUA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