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078|回复: 49

[道听途说] 从“共产风”、“浮夸风”到“高指标、高征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4 16:47:03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大济宁 APP 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太白1306 2018-7-14 19:57 威望 +2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7: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1959年,刚过完春节,田家英、逢先知、李学谦、骆文惠和我 五个人组成了一个小组,田家英当组长,我担任临时支部的支_部书纪。同去的骆文惠是来自四川重庆的一个姑娘,她是二科的科员。李学谦是三科的科员,来自河南,也是一个女同志。我们一行来到了四川省新繁县的大丰人民公社。

我们下去以后,就分散到不同的中队去。田家英去了一中队,但因为他经常要去省里和其他地方开会,所以他住在公社,也没有多少时间下地。逢先知是他的秘书,跟他一起,天天东跑西跑的。骆文惠去了另一个中队,她干农活比我行,但她毕竟是个女同志,一个人搞实验田有困雏。李学谦又在一个中队,她倒是也搞了块实验田,但规模没有到一亩。

我小时候在农村呆过,我姥姥是个贫农,那时我常帮着姥姥在田里干些农活。虽然那时我还小,但也知道一亩小麦能打一百多斤,顶多两百斤就很不错了。现在,毛_zhu_xi要我们来实地做调查,我是很高兴的,我心里也很想搞清楚,在一亩地里究竟能生产出多少粮食来。尽管在农田里劳动是很辛苦的,尤其是种水稻,两条腿泡得黑乎乎的,时常还会有蚂蝗爬在你腿上吸血。

我种的试验田是在新繁县崇义乡大丰公社第四中队的第六小队。听说我们是zhong派下来的,当地的干部都很积极配合。我说要一块最好的田来种水稻,他们就绐了我一块最好的稻田。说是一亩,我不放心,就自己去丈量,宥六百六十多平方米,差一点就是一亩。另外,我还划了一块麦田,也差不多是一亩。我交代说,这都是我的田,别人谁也不能碰的。


我是在北方长大的,对水稻不懂,尽管小时候也在地里劳动过,可真正对农活却还是一窍不通的。于是我就从耕田开始学起,农民教我怎么套牛、牵牛、架犁、扶犁。一开始我觉得这挺容易的,比我写文章找材料容易多了。可实际一干,就出了洋相。那农田下面的土层其实是不平的,不同地方泥土的硬度也不一样,因而是有深有浅的。所以扶犁的时候是有讲究的,碰到硬一点的地方,要把犁尾压一压,把犁尖翘起来一点,或者把整个犁往上抬一下,就能过去,否则就拉不动。可我开始并不知道,看到前面的牛停下来不走了,还以为是牛偷懒,我挥动鞭子就往它身上甩,想吓唬它,让它快走。那牛被吓了之后,就一个使劲往前冲,一下把犁都弄断了。前面我嘴里还哼着小调,一付很得意的样子,忽的就叭嗒一下摔到在田里,弄了个嘴啃泥。田边上看着的小孩就叫啊、笑啊,弄得我非常狼狈。边上的老农看见了就赶紧上来把我拉起来,看我全身都是泥,赶紧带我去附近河里洗了洗。再回来一看,犁也坏了。那犁可是农民的宝贝,当时这样一副犁要四十多块钱。我忙说由我来赔,当时我的工资也就一百来块,这差不多是我半个月的工资了。可是一位公社来的干部说,上级有规定,你们干部下来劳动,损坏的农具都由公社负责来赔。我现在想起这事来还是觉得挺内疚的。


换了一付犁,我想再给牛套上继续去犁田。可那牛是会记仇的,它死活也不让我套了。这时老农民对我说:你要拍拍它的马屁才行。我问,怎么拍牛的马屁呢?他就教我,你去弄点它喜欢吃的嫩草来喂它,喂的时候要让它看见是你喂的。你一边喂还要一边向它作检讨,说牛啊,对不起,我让你受惊了。我照着样做了,果然有效。没多少时间,那牛又听我使唤了。不过,打那以后,队里干部就不怎么让我犁了,怕我再弄出事情来。


耕完田还要播几天,让太阳晒一晒,然后再用耙来把整块田粑平整了,这样放上水以后,泥块在水里就变得细腻松软了,这时才可以在田里插上秧苗。
那时的报纸上整天都在宣傅要密植,说只有密植才会髙产。而且(四川)省里还规定,要用什么“蚂蚁出洞”、“双龙出海”的方法进行密植,也就是把秧苗插得越密越好。可当我去征求农民意见的时候,农民却对我说,老戚啊,你要信了报上说的那套,那你的试验田就打不出多少粮食来了。农民讲,他们听了那些宣传是已经吃过亏的。“蚂蚁出洞”、“双龙出海”,秧苗对着秧苗,密得不得了,可等秧苗长起来的时候就倒伏了。农民讲种地的学问,可能是讲不过教授、学者的,但是讲实际知识,讲通风,讲稻苗授粉与蜜蜂的关系、与风力的关系,土壤深耕与密植的关系,土壤肥力和收成的关系,这些因素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管理的作用,那都讲得头头是道。他们说不能硬性规定行距间距,你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的。我觉得,这就跟毛_zhu_xi常讲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是一个意思了。我就说:听你们的,你们平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后来关于这个密植的问题,我还按照农民跟我讲的意见,把各种情况作了汇总,给zhong写了一个专题报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8: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59年4月29日毛 zhu xi给全国各级干部的一封信

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的同志们:

我想和同志商量几个问题,都是关于农业的。

第一个问题,包产问题。南方正在插秧,北方也在春耕。包产一定要落实。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例如,去年亩产只有三百斤,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吹上八百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己,实际办不到,有何益处呢?又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问题,密植问题。不可太稀,不可太密,许多年青干部和某些上级机_关缺少经验,一个劲儿要密植,有些人竟说愈密愈好。不对,老年人怀疑,中年人也有怀疑的。这三种人开一个会,得出一个适当的密度,那就好了。既然要包产,密植问题就得由生产队、生产小队商量决定。上面死硬的密植命令,不但无用,而且害人不浅。因此,根本不要下这种死硬的命令,省伟可以规定一个密植幅度,不当作命令下达,只供下面参考。此外,上面要精心研究,到底密植程度以何为好,积累经验,根据因气候不同,因地点不同,因土、肥、水、种等条件不同,因各种作物的情况不同,因田间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密植程度的规定,几年之内达到一个实际可行的标准那就好了。

第三个问题,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瓜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每年一定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收、管、吃)抓得很紧很紧,而且要抓得及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经过十年八年奋斗,粮食问题可能解决。在十年内,一切大话、高调切不可讲,讲就是十分危险的。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一件大事。

第四个问题,播种面积要多少的问题。少种高产多收的计划,是一个远景计划,是可能的。但在十年内不能全部实行,也不能大部实行。十年内,只能看情况逐步实行。三年以内,大部不可行。三年以内,要力争多种,目前几年的方针是:广种薄收与少种多收的高额丰产田同时进行。

第五个问题,机械化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有十年时间,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今年;明年、后年,这三年内,主要依靠改良农具,半机械化农具,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收集全省、全地、全县各种比较进步的农具,加以比较,加以实验,加以改进,试制新式农具。试制成功,在田里实验,确实有效,然后才能成批制造,加以推广。提高机械化,用机械制造化学肥料这件事,必须包括在内,逐年增加化学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第六个问题,讲真话问题。包产能包多少,就讲能包多少。不讲经过努力实在做不到而又勉强讲做得的假话。各项增产措施,实行“八字宪法’,每项都不可讲假话。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的。应当说,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因此,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

以上六件事,请同志们研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以求得真理为目的。我们办农业、工业的经验还很不足。一年一年积累经验,再过十年,客观必然性可能逐步被我们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有自由了。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同目前流行的一些高调比较起来,我在这里唱的是低调,目的在真正调动积极性,达到增产目的。如果事实不是我讲的那样低,而达到了较高的目的,我变为保守主义者,那就谢天谢地,不胜光荣之至。

                   ——1959年4月29日《dang內通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6: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刘少奇这个人的历史来看,他一直是忽左忽右,在左、右之间摇摆不定。

解放初期,他对合作化所持的消极反对的态度,和提出所谓“确立新民_主主_义秩序”的观点,都被毛_zhu_xi枇评为右倾思想,并且是妨碍社_会主_义事业发展的。

可是,到了1958年搞大跃进、搞人民公社,刘少奇却又表现得非常起劲。这可能与他即将就任国_家_主_席有关系,新官上任,总要做点成绩出来。他一下子从右倾跳到了极左。你去看他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和他在大跃进期间到各地的讲话,好些话简直就是在说胡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7: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1958年的下半年开始,_zhu_xi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处理“炮轰金门”这件事上面去了。所以刘少奇那时实际上已经是在第一线主持工作了,因为他即将就任国_家zhu_xi,所以跟着他后面的人,上上下下都有一大堆。
在那个时候,刘少奇讲了很多过头话,例如,“大踏步地提前进入供_产主_”就是刘少奇的原话,由于他是在一线主持工作的,这些话到了下面,就成了刮“供_产风”的源头了。

刘少奇还异想天开地提出了什么“男女分营”,要把一个个好好的家庭都拆散,夫妻俩只有在星期六才能住在一起,其他时间都要分开住。好些地方都已经按照他说的去实施了,可这样一来,就弄得怨声载道,严重地影响了群众对_产主_的信念,也极大地削弱了群众对d ang的信任。家庭是老百姓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不要家庭了,这种东西谁会拥护?事实上,这连他自己都不会真正拥护的。

陈秉忱告诉我,毛_zhu_xi对刘少奇的这个主张是很反感的,说他自己和王光美就分不开。根据刘少奇说的,在中楠海里一度也酝酿起了要取消家庭。说中楠海有很多大屋子,男的可以住在这里,女的住到那里。这样一来,搞得我们也都是人心惶惶的,整天担心着自己的小屋会不会给收回去啊。如果收回去了,那私人东西放在那儿啊。这话如果是别人说的,那可能大家还不会太在意,可那是刘少奇的讲话,你能不把它当回事?
陈伯达那个时候也跟在刘少奇的后面,在《红旗》杂志上发表文章,说要取消货币和商品,还说通过“穷过渡”也能进入供_产主_。他的文章一出来,就马上受到了毛_zhu_xi的批评。取消货币、商品,那你公社就可以共大队的产,大队共小队的产,穷队共富队的产了。这就是所谓的“一平二调”。后来毛_zhu_xi在庐山会议的时候把它比作是“青抢红偷”的“青红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7: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在大跃进中最大的问题还不是“供产风”,而是“浮夸风”。
“浮夸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放粮食髙产的“卫星”。而那些所谓“高产田”、“亩产万斤”的消息都是在《人民日报》上首先刊登出来的。

邓拓当年是《人民日报》的总编辑,而DXP则是dang内分工主管《人民日报》的。当时,刘少奇是怎么讲的,DXP是怎么讲的,而毛_zhu_xi又是怎么讲的,当年的《人民日报》和许多其他报纸都登出来的。刘少奇的讲话当时还印成了书,在全国发行。
刘少奇到下面去视察,说他现在不是担心粮食少了怎么办,而是担心粮食多了怎么办,没有地方放了。人家报亩产已经达到上万斤了。刘少奇还问人家,能不能比一万斤再多一贴。这种话当时都是刊登在报纸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7: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d5cf8cfb43166d22f97de087432309f79052d25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7: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少奇到下面去视察,说他现在不是担心粮食少了怎么办,而是担心粮食多了怎么办,没有地方放了。人家报亩产已经达到上万斤了。刘少奇还问人家,能不能比一万斤再多一贴。这种话当时都是刊登在报纸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7: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主管农业的副_总里谭震林也浮夸得厉害。还有几个大区的书_记头脑也都是比较热的。河南,山东和安徽这三个省都在相互“别苗头”。你报亩产几千斤,我就一定要超过你,要上万斤。你搞了上万斤,我要不搞上万斤,那不就是我不行了吗?那我就要报得更高。这到后来就迎一贴常识都不讲了。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你就连麦秆一起称,也没有那么多的。

当时东北地区还是比较稳的,没有怎么瞎报产量。19589月DXP去东北视察,当地的领导汇报第二年的粮食产量计划增产20-30%,DXP就批评说:别人都是好几倍的增产,你们才20%,简直就像是乌龟爬。把当地的领导骂得灰头土脸的。他这话就登在195810月的《人民日报》上。
DXP那次去东北视察,是带着田家英一起去的。田家英在大兴安岭时被一个不知什么的虫给咬了,手臂肿的很厉害。田家英回来跟我说,DXP下令,让医院一定要给他治好。田家英为了这事非常感激DXP。不过田家英也说,DXP虽然是生在农村,但他家里是大地主出身,他从来就没种过地,农业上的事他根本就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7: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我(戚本禹)知道的一些情况,当时各个地方也有不少人是反对搞浮夸的,可他们却都被认为是思想保守而受到批判,有些甚至受到处分。最典型的像安徽的省维书_记曾希圣,他不但搞浮夸搞得厉害,而且他底下的人都不能反对他,谁反对他,他就说人家是右倾,反dang,就把人家打下去。换了一批人上来,还是反对他,他就再把人家打下去。这样几次一打,还有谁敢再反对他。

_zhu_xi开始对曾希圣还挺相信的。山东的舒同搞浮夸出了问题,zhu_xi就让曾希圣去把山东也管起来。可后来一了解,曾希圣的浮夸比舒同还厉窖,就叫他不要再管了。下面对曾希圣的意见也反映到zhong来了。

刘少奇说,这个人曾经对革_命有过特殊贡献的。除了毛_zhu_xi,谁对他有办法?河南的吴芝圃吹牛也吹得很厉窖,他也整了很多反对他吹牛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7: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浮夸风”所引起的粮食生产的“高指标”,直接导致了1958年秋季粮食征购时的“髙征购”政策的推行。你报了一亩地能打两千金粮食,那征购50%、就是一千斤。结果你实际上连一千斤都达不到,那征购以后,农民就颗粒不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7: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_zhu_xi根本就不相信报上的“卫星”:亩产万斤粮

林克在大跃进时期,一直跟着毛_zhu_xi到各地视察,他对这一时期zhu_xi的情况很了解。那次他随zhu_xi一起从天津参观回来,我看到报纸上登出来的那张小孩子站在麦穂上的照片,就去问林克,报纸上所说的事情,他到底实际看到过没有。他说他没有看到,但他说他能想象把那些麦穂堆在一起,是很匝实的,小孩子站上去,坐上去都是可以的。但那并不是自然生长的,是人为地堆出来的。我问林克那是不是真有万斤粮呢。报纸上说,zhu_xi在天津问了:真一万斤吗?真这么多,吃也吃不完,怎么办?林克告诉我,zhu_xi这样说,就是不信这个万斤粮,怀疑万斤粮的。zhu_xi说了这些话之后,就叫林克他们去把这个亩产万斤粮的事给弄清楚。林克他们下去一了解,原来那是种试验田的人,在粮食成熟得差不多的时候,半夜里把好几亩田里的小麦、稻子都挖出来,把它们都集中到一亩田里,然后浇上水,让它们继续长。林克说,这样一搞,称出来的结果真有一亩地几千斤的,但是一万斤是没有达到的。他把了解到的情况照实都告诉了zhu_xi,zhu_xi笑了笑说:原来是这样的。林克还告诉我,当时zhu_xi特别关照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千万不要跟着去瞎说。

_zhu_xi不相信亩产万斤粮,但下面报上来的数字却一个比一个高。四川省维书纪李井泉,在他的报告中就说,四川省粮食产量最高的是亩产上万斤,平均是亩产两千多斤。为了搞溃楚到底能打多少粮食。1959年初,zhu_xi就命令田家英带着秘书室的工作人员亲自到农村种试验田去。

田家英向我们传达了zhu_xi的指示,他说,zhu_xi讲,岸英当年从苏联回来的时候,我就让他去向农民学习,拜农民为师。你们也要亲自下去,要跟农民一起劳动,拜农民为师。你们下去以后,要找一块最好的地,量好面积,用最好的种子,用农民的最好的办法,自己种,自己管理,不要别人插手,从下种到收割,全部自己来,看到底能打多少斤粮食。打下的粮食,你们也要自己去称,是多少就是多少,不准多一斤,也不准少一斤,回来把结果告诉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4 17: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7: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农民又告诉我,要想增产,就得到城里去拉人粪。对庄稼来说,人粪是最好的。他们还说,我们去拉,人家不会给我们。你是从zh0ng yang来的,你到城里去拉,哪里都会给的。人粪不值钱,但拉回来就是粮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下一页 »
1234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声远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

声远论坛|热门排行|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temap|声远网 |网站地图|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485号 |网站地图 鲁ICP备1802875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30761号 GMT+8, 2024-11-24 21:34 , Processed in 0.137087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SYUA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