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种的地都在山坡坡上,交通全靠走。村里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到文安驿公社10多里路,就一条羊肠山道,得走一个来小时。”梁家河村老支书石春阳回忆起当年的光景不禁感叹起来。 40年来,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从那个“掏个坡坡,吃个窝窝”的黄土高原贫困村,一跃发展成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致富村,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梁家河的苹果走出了国门 “再过两个多月,果子就全红啦!” 站在梁家河村的后山上,可以看到观光电瓶车来往穿梭,千亩果园枝繁叶茂。在村民张卫庞家的苹果园里,苹果已经完成套袋,果农们弓着身子在果园里忙碌着。
张卫庞家的苹果园里,果农们在忙碌着(图:腾讯大秦网 胡聪) 梁家河村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贫瘠,水源缺乏。有史以来,这里的居民靠天吃饭,荞麦、土豆、糜子等耐旱作物是这里常见的种植作物。 71岁的张卫庞就在这里和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之前地里种过洋芋、豆角,但是收成小,打不上粮食就卖不上钱。”张卫庞说,梁家河的土壤、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都具备种植苹果的优势,而且“种苹果比种庄稼赚钱”。 “那时候赶上了好政策。”张卫庞所说的这项政策,正是自1999年起,在延安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退耕还林 。
过去“掏个坡坡,吃个窝窝”的黄土高原变为连绵青山(图:腾讯大秦网 马楠) “当时响应号召种植苹果,发展特色农业,我就跟着参与了。”回忆起“苹果发家史”,张卫庞如数家珍。“村里把挖壕、树苗、农药这些前期事项都安排好了,我们就出个人工活。”于是,木军塬上的10亩承包地都被张卫庞栽上了苹果树。 在那之前,梁家河没有种植苹果的先例,也没有经验和技术。苹果产业就由村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买苗,再由个人栽种、个人管理、个人收益。
梁家河村苹果种植大户张卫庞在气调库查看储藏的苹果(图:陕西日报 刘强) 2014年,梁家河苹果迎来初挂果期,张卫庞也收获了自己苹果产业的第一桶金。“2014年卖了两万元,2015年卖了五万元,2016年、2017年,平均一年能卖40万元。” “现在不上化肥了,污染也小了,所以苹果的价钱一年比一年好。”张卫庞的果园逐步配齐了集雨窖、灭虫灯、防雹网等现代化设施,建成了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含量增加了,经济效益也增长了。 到了2016年,山地苹果种植已经是村上主抓的重点产业,部分村民尝试的产业化经营也初现成果,其中就有张卫庞的苹果专业合作社。
张卫庞的苹果专业合作社(图:腾讯大秦网 胡聪) “现在我有自己的品牌,用的就是我的名字和头像。”张卫庞介绍,目前他的苹果远销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甚至还走出了国门。在他的模范带头作用下,村民们也纷纷转变思路,陆续加入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富起来的张卫庞还想着更大的事。“以后不能再走重数量、轻质量的老路了。”他说,合作社计划再吸收一些农户,把果园建成集观光、游览、采摘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让更多的人吃上梁家河的苹果。 张卫庞的苹果火了,这背后更多的是看不见的变化。“现在种苹果一亩地可以收益四万元,过去种庄稼十亩地一年也就一万元。”他说,自己再也不用过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了。
延川县文安驿镇上的梁家河小区(图:陕西日报 刘强) 现在,张卫庞也从梁家河村搬到了不远处的文安驿镇上的梁家河小区居住,过去的土窑洞变成了一百平方米的楼房,真正实现了居住在城镇、工作在农村。 家里有了积蓄 买了车住进了新房 “枣干、枣圈、紫晶枣,泡茶、打豆浆、煲汤都可以,先尝后买,大家需要的话可以进店看看。”31岁的王彩虹在自家的特产店门前招揽着生意,她说,这样的生活在多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那时候,丈夫石宝林跑三轮车,给人拉砖、拉土,她在家照顾两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孩子长大后,出去看到别人家小孩买零食、有漂亮衣服,回来后就问我们要,但家里哪有那么多闲钱,那个时候心里特别难受。” 2015年5月,梁家河村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村委会聘请专家做了规划,建设知青生活体验园、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恢复了知青旧居、沼气池、铁业社等,拓宽了村里的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当年5月1日,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当日,接待游客突破6000人次。
梁家河村子里做小吃、特产生意的商户(图:腾讯大秦网 胡聪) 旅游公司成立后,王彩虹一家的光景好了起来。石宝林进了旅游公司,做了管理人员,月收入3000多元,两个孩子也在镇幼儿园上学了。因为有了空闲时间,王彩虹就想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 “在家门口做生意,不用租房,不用到处揽活,开支小,还能照顾到家。”王彩虹说,自己算是梁家河村里开小吃摊最早的一个,现在平均年收入达到十万元。
每天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梁家河参观学习(图:腾讯大秦网 胡聪) 但刚开店的时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第一天我做了几样小吃,最后只卖出去一份面皮。最尴尬的是,当时天气太热,第二天东西都变质了,只能含泪倒掉。”王彩虹谈及创业初期的状态,连连用“狼狈”形容。 不过,王彩虹是个喜欢琢磨的姑娘。她仔细研究了小吃摊和特产店的状况,认为自己不会说普通话、没有前期市场调研、不善于和顾客交流是出师不利的主要原因。于是,她开始针对问题各个击破。
王彩虹从一名家庭主妇变为村里的致富能手(图:腾讯大秦网 胡聪)
小店的生意也随着这种改变逐步好转。王彩虹从满口陕北话,到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从羞于开口,到和顾客侃侃而谈;从一天只能卖出一份面皮,到供不应求。她说,只有她自己最清楚,这里面花了多少心思,付出了多少努力。 几年来,在王彩虹和丈夫的努力下,生活逐步好转。“家里有了积蓄,买了小车,也住进了新房,感觉和城里的上班族没啥两样了。” 村民小家的变化带来了梁家河村的大变化。2017年梁家河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20万元,比上年增加152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0826元,比上年增长15.7%。 村里的年轻人回来创业了 和全国众多村庄一样,有一段时间,梁家河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村子冷冷清清。“走出大山”是梁家河人祖祖辈辈的梦想,可2015年村里却迎来了一波“返乡潮”。在农家餐馆“梁家小院”里忙碌的梁强,就是那时返乡创业的。 “当时梁家河村的80后、90后都回来了。”梁强说,要放在以前,年轻人主动返乡几乎是不可能的,“2009年以前,村子里几乎没有50岁以下的。”
“90后”农家乐老板梁强(图:腾讯大秦网 马楠) 梁强是“90后”,很早就外出打工,在煤矿上干了不少年。“下井挖煤又苦又危险,当我看到梁家河游客越来越多的时候,就想回来创业。” 从挖煤工到餐厅老板,这个转变是巨大的。梁强承认,刚办起农家乐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当时县里、村里还组织去袁家村、马嵬驿这些乡村旅游名村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 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来梁家河的人越来越多,梁强的生意也做得蒸蒸日上,“去年能挣个三四十万元吧,我觉得很满足了。”梁强说,每天几乎都有300人左右来就餐,十几张桌子坐得满满当当。 梁强的农家乐经营着各式陕北特色小吃,人均三五十元就能吃饱。小院门口写着“本店有免费WiFi”、“支持微信支付”,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到他的“梁家小院”。
梁家河村全貌(图:陕西日报 刘强) 对于未来,梁强还有着一个大计划。“我想把‘梁家小院’这个品牌带出梁家河,走向县城甚至市里,让更多人感受到梁家河日新月异的发展新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