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9|回复: 13

[道听途说] 一场精心谋划的灭国行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 09:30:41 来自手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欲先灭其国,必先灭其史。


 
 
— 大济宁 APP 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夜半 2018-11-2 18:12 威望 +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09:31: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老兵”一词在舆论场喧嚣多年,最近两场闹剧让这个词再度引起民众热议。

10月3日,《华西都市报》以《曾指挥击落日本“轰炸机之王”,成都抗战老兵刘景轼百岁寿辰》为题大幅面报道了,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策划的一场500余人为“成都抗战老兵”刘景轼庆生的活动。到场的有著名剧作家、“巴蜀鬼才”魏明伦等知名人士,四川省抗战研究院工作人员,刘景轼老人原工作单位成都市城管委、爱心企业,以及老人的亲人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09:32: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手捧红“抗战老兵”刘景轼的樊建川去年5月8日的一条微博提到,“刘景轼,九十九岁,抗战时任成都防空大队上校副大队长。抗战胜利,即退出军界,以教书谋生。五十年代入狱,七十年代释放。”在樊建川的其它文章中,还有“抗战胜利后,刘景轼拒绝参加内战,回乡务农。”



据樊建川叙述,1953年至1973年,刘景轼因“历史反革命罪”坐牢20年。1975年特赦(知名军事博主、以严密逻辑和详实逻辑著称的成都双石<周军>仔细查阅了1975年的特赦名单,根本找不到刘本人)。

《华西都市报》的报道称,“当年(1937年)9月,刘景轼考取中央军校(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军官队,1938年,被分配至四川省防空司令部”。而黄埔军校在成都时期,培训学员总计有第十四至第二十三期,共10期。其中第十四期:第六总队于1937年9月入校,系原成都分校招考的学员,由该校实训,1939年1月毕业。毕业与工作时间显然不符。此外,黄埔军校史稿黄埔第14期第6总队学员名册里也没有刘景轼的名字。

报道又称,“1939年,年仅21岁的刘景轼任战时四川防空司令部监视队副队长、防空协导委员会总干事、四川省航空委员会参谋室参谋、陆军335师参谋长”。小说或影视剧里为了增加人物光环,可以肆意编造人物履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毫无背景、刚刚毕业、年仅21岁的小青年便担任如此级别的职务,你敢说《华西都市报》和樊建川不是在写小说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09:33: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报道还称,“刘景轼指挥中国军队打下的这两架日本飞机中,有一架就是号称日本‘轰炸机之王’的奥田大佐驾驶的轰炸机。”同样是《华西都市报》,2015年1月10日题为《日军“轰炸大王”奥田大佐蓉城殒命》的文章报道称,“一名在日本鼎鼎有名的‘轰炸大王’奥田喜久司却在成都上空被击落”,“立此大功的中国空军第29 中队副中队长邓从凯”。为了歌颂“抗战老兵”,《华西都市报》不惜让日军“轰炸机之王”反复被炸死。

刘景轼的一系列头衔中,和空战有关的就是“防空司令部监视队副队长”,一个观察空情的监视队,怎么就“指挥中国军队”空战起来呢?刘景轼1985年5月的回忆文章《我参加抗日防空工作和查实击落奥田大佐飞机的经历》也只是称自己只是奉上级之命,到坠机现场查明击落飞机一事。从刘自己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此人既没亲自参与作战,也没指挥之实,还隐有与空军争功之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09:34: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语焉不详、张冠李戴——这是樊建川和《华西都市报》笔下的“抗战老兵”刘景轼故事的特点。刘景轼当年参加了“抗日防空工作”可能不假,但编造刘景轼的个人履历以及战功,将其树立为“抗日功臣”典型,进而再叙述刘景轼到了新中国受到“种种迫害”,樊建川和《华西都市报》安的是什么心呢?

无独有偶,日前网友在微博诘问“@池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谢家村所谓的‘抗战老兵’李龙泉病故,县民政局和镇政府送了花圈,大肆出殡,还曾经为他申领了《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中共池州市纪委官方网站上也封其为抗日英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09:36: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网友@jadeite1975在微博中揭露了青阳县民政局哭坟的所谓“抗战老兵”:

此人原名李佑仁(或有他名),四川隆昌人(或开县人),是原国民党川军144师431团团长李志千的马弁(勤务兵)警卫员,除了随团长督战外,没有打过日本鬼子,到是参加了围剿新四军的皖南事变,后随代理师长张昌德、团长李志千投靠日军充当汉奸、祸害乡里、残害百姓、民愤极大。安徽各级地方文史资料和政协网站、地方志、大事记都有记载。抗战胜利后,张昌德、李志千被押赴南京雨花台以汉奸罪处决,他是陪同的知情人。此后改名隐匿贵县,从他的回忆和相关介绍和报道中都有体现,他不断为汉奸张昌德李志千鸣冤叫屈,说他们是不打新四军才被处决的,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篡改历史、蒙骗世人,可见其本质。张昌德李志千为求升官不成而投敌,围剿杀害新四军有战斗详报、文史资料和历史档案为证,铁证如山,不容颠倒黑白。近年来有人打着纪念抗战先烈的名义,在厚岸皖南事变牺牲的新四军纪念碑附近,建造所谓五十军抗战烈士陵墓,实际上都是投敌的144师围剿新四军作战时被击毙的伪军,日本鬼子到过厚岸吗?在那里有和日军作战吗?反而144师确实在那里与新四军作战了,你们好好调查一下吧,不昔夸大事实篡改历史,作为政府要慎重啊!144师不是新四军的亲密战友,是杀害新四军,投靠日本鬼子的刽子手!


20181102_487941_154112258932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09:38: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老兵”是个什么物种?

抗战——一般所指就是抗日战争;那么顾名思义,抗战老兵,就应该是指一切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过对日武装斗争的人,包括国民党军队、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敌后游击队、地下工作者、援华武装力量(比如苏联、美国、印度、加拿大等国来华助战人员)。

如果真心关注抗日战争,关注人群还可以放大,可以从抗日军队延伸到普通群众,比如儿童团的成员、以血肉之躯筑成“滇缅大道”的各族群众、参与物资运输的南洋华侨机工。

既然是关爱抗战老兵,那就应该一颗公心、实事求是、一视同仁,结果有些人包藏祸心、捏造事实、刻意关注、忽略其余。

看得多了,就会发现,见诸媒体的“抗战老兵”有着特定的含义——竟成了国民党抗战老兵的专有名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09:40: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名博主师伟总结了作为公知媒体专用词“抗战老兵”的几个特征:

1、国民党士兵——以此暗示“被迫害”是因为“党争”,GCD不地道;

2、抗战期间服役——这是起码的条件,否则就不是抗战老兵了。贡献如何呢?通常不大,这是国民党抗战成绩决定的;

3、中下层官兵——这样好编故事,因为上层的事迹广为人知、太难造假了;

4、解放战争期间未站在GCD一边——也就是退役或作为国军和解放军对抗。否则他们就是革命战士了,要知道一个人的身份标签来自重要的角色或较近的经历。比如我是一个大学毕业生、你不能因为我上过小学就说我是小学毕业生;

5、自称或暗示解放后受GCD迫害——这是重点,否则这些抗战老兵就没有利用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09:41: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松民在他的文章《“国军抗战老兵”是一个伪概念》中写道:

最近几年,媒体以及一些“国粉”志愿者,时不时的会从某个社会角落里发现一个所谓“国军抗战老兵”,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早年投身黄埔,在国军内有很好的发展,抗战爆发后转战山东、湖南,然后参加中国远征军,出生入死,战功累累,1949年后屡遭迫害,晚景凄凉,孑然一身,满身伤病,要么靠捡破烂为生,要么靠乞讨活命,他们如今别无所求,只望国家承认,标准照是颤巍巍的对着镜头行军礼。

和对狼牙山五壮士等“共军”抗战老兵的事迹百般挑剔,连他们壮烈跳崖时究竟是“溜”还是“滚”都要考证一番的“严谨”态度不同,媒体对这些国军抗战老兵的“叙述”(天晓得,也许这些说不上是可怜还是幸运的老人根本就没有任何叙述,只是媒体或志愿者在“叙述”罢了),采取了照单全收,完全相信的态度——尽管许多叙述有如此明显的破绽,比如屈指一算,有的老兵六岁就上了黄埔军校,有的老兵的部队番号根本就不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 09: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楼主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 09:55: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 09:59: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4:19: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犄角旮旯冒出那么多“抗战老兵”的故事,有几个经得起推敲?

关于抗战老兵的故事,为了服务于他们未可言说的目的,只能是造谣造谣再造谣,而且是毫无逻辑、毫无事实依据的低劣造假。这里,笔者搜集整理了几例媒体和公知造假“抗战老兵”的案例:

1. 上着学就四战长沙了

先来观摩一下《新京报》的这记“刀法”:

根据关于李昭东的介绍,他原名李振声,1918年10月生于河北通县(现北京市通州区),是黄埔军校18期学员。1937年9月,李昭东在汉口响应抗日到底的号召,赴上海嘉定县入伍98师,首战即任重机枪连班长。1943年在军部搜索连任中尉排长,在军部谍报队任上尉谍报员。1944年调到青年军 202师,时任战斗防御炮连上尉连长。老人参加过长沙四次大会战,负轻重伤三次。由于屡立战功, 1945年在重庆被授予梅花奖章。日军投降后,蒋经国委派他到胡宗南新17旅任旅部上尉参谋,旅长王作栋、团长毕铁桥。最后官至少将。


黄埔18期学员?黄埔18期应该是41年四川入学,43年毕业,据网友查证,18期里面名册查无此人!

参加了四次长沙会战?历史上的长沙会战第一次是39年9月至10月,第二次是41年9月17日至10月6日,第三次是41年12月到42年1月。莫非当时的黄埔军校已经把学校搬到了抗战前线?

获得“梅花勋章”?首先《陆海空军勋赏条例》中不存在这个勋章,然后国军唯一饰有梅花的是复兴荣誉勋章,只颁发给飞行员……




20181102_487941_1541139563844.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 15:00: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声远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

声远论坛|联系电话:0537-2311005|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temap|声远网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485号 | 鲁ICP备 18028751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鲁)-经营性-2022-0209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30761号 | (鲁)职介证字[223]:第08120014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2-22 12:03, Processed in 0.115758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SYUA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