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12-12 12:39:37
来自手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苏北人被歧视?理由有以下10点:
网络流传的地域歧视:实际上,除了河南骗子、安徽乞丐、苏北苦力外,还有个今天已很少被人提起的地域歧视,就是“山东自古出响马”,虽然土匪强盗的名头早有后来者获得,但鲁西南依然是著名的负面新闻高发区。有心人应当注意到,这四块地区是彼此相连的。
说河南出骗子当然是不公的。实际上,总结最近十年广为人知的诈骗犯罪,根本无法得出“河南出骗子”这样的印象。中国流行两类诈骗,只吃本地人的集资诈骗不会给外地人留下印象,而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电信诈骗,与河南无缘。这种犯罪活动,需要紧密的社会分工,更易在宗族关系尚存的地方出现。该诈骗模式台湾传入后,先在福建广东落地生根,后由湖南中部地区发扬光大。
而皖南人干脆做切割,其实,那都是皖北人干的,皖南的名片是徽商,我们经济富庶,教育发达,怎么会当乞丐。
如果看下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这些遭受歧视的重灾区——豫东、皖北、苏北、鲁西南,会发现它们彼此接壤。也就是说,上面所有的坏印象都源自同一块地方,它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的交汇地带。
当人们在城市的公交车、地铁或其他公共场所,遇到衣着陈旧、头发蓬乱、拉着各种廉价年货和包装袋的民工,他们的女人怀里抱着孩子,没有都市女性的得体衣着和良好气质,满满的都是生活的艰辛。
与10年前不同,现代的民工大多会注意到个人形象,但城乡意识的差距依然会有,人民一眼就能看出他们不太体面的背景。当他们交流时,很多都操着中原官话,也就是通行于河南、鲁西、皖北、苏北的官话。
人们并不是歧视贫穷或乡村意识,人们歧视的是不遵守城市公德的行为,例如在地铁扔垃圾,插队、大声喧哗,任由孩子随地小便等,衣着光鲜的人不守素质的大有人在,但人们往往归为个体行为。而乡村气息比较重的人不遵守素质,人们往往归为地域普遍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开始歧视这个地方的人。
事实上,在公共场合不讲素质的人也在日益减少,而人们的地域歧视却没有消失。这其实是找到比自己处境更差的人的心理慰藉。生活并不富裕的安徽人会去谈论四川大凉山的孩子们上不起学,也是寻找一种心理安慰。当穷人谈到富人的生活时,往往是羡慕嫉妒恨,但谈到比自己更穷更惨的人,一般都是津津有味。
皖南人爱吃鸭爪、鸭肠、鸡肫等,皖北人来作客,主人如果请他们吃这些,往往会被误解,为什么不给吃大鱼大肉,却吃些内脏下脚料。这是文化的差异,吃米饭的人歧视吃馍的人,吃馍的人同样也歧视吃米饭的人,一个孩子的家庭会歧视拖儿带女的人,拖儿带女的家庭也歧视一个孩子的家庭。
文化的差异是歧视的根源。而哪种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关键是看经济水平。苏北人想歧视苏南人,嘲笑他们小气,但苏北人自己也没底气这么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