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济宁市累计探明煤炭储量151.1亿吨,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长期以来,资源高速开采造成73.6万亩土地塌陷、27.1万亩土地积水,造成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稳定存在严重隐患等一系列问题,明显制约了济宁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日,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近年来,济宁市已治理采煤塌陷地31万亩,其中,去年,济宁市共完成治理项目41个,治理面积4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通过采取多种治理措施,其中,已有20万亩以上的采煤塌陷地恢复了农业耕种条件和土壤肥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十分珍稀的耕地资源,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还有效缓解了保耕地、保发展的压力;通过建筑固废、矸石等充填治理的模式,济宁市将规划区及周边的塌陷地治理为建设用地,拓展了城乡发展空间。 济宁市把全市划分为东部生态景观治理区、中部城市功能治理区、南部湿地保护与特色产业治理区和西北部农业综合治理区,着力提升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设立了院士工作站、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研究综合治理的新模式。利用城区周边塌陷地,整合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打造“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映古城”的生态空间新格局。 记者了解到,响应国家鼓励发展产业的号召,济宁市先后在汶上阳城煤矿、任城王楼煤矿、鱼台鹿洼煤矿、邹城太平煤矿等采煤沉陷区,因地制宜实施了一批光伏发电、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湿地休闲等产业项目,提升了采煤塌陷地治理的综合效益,推动了采煤矿区产业接续和转型升级。而通过综合治理,矿区环境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解决了尘土飞扬、污水横流等常见问题,集中建设了一批安置社区,矿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焕然一新。同时,随着塌陷地经营效益的提升,群众的经济收入和长远生计有了保障,彻底解决了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此外,济宁市在采煤塌陷地进行生态环境、基础和服务设施、土地修复、产业利用、湿地旅游等一体式治理,各项发展规划相互衔接、统筹推进落实,将塌陷包袱转为发展资源,共同推动了城市转型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