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道路坑洼的偏远山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别墅村”。借助尼山圣境项目辐射作用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位于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的鲁源新村从过去一穷二白,到现在当地村民家家住上小别墅、就业就在村里头。把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后,这里将旅游打造成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实现了所有人口的稳定脱贫。 搬迁住上了“小别墅” 村里小伙不愁娶媳妇 鲁源是千年古村,2018年,为了推进尼山圣境二期鲁源小镇项目建设,当地对东西鲁源村整体搬迁,并在尼山圣境游客中心北侧建设鲁源新村安置社区。2019年,该村实现整体搬迁和统一规划,建成了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别墅村”,2800余人搬进了788套新房。 一排排新颖别致的两层和三层楼房别墅群,整洁的街道,美丽的花园绿地和休闲亭台相继展现在大众眼前。“符合条件的家庭都能分上小别墅,我们这里的适婚小伙放在城区都很吃香。”在鲁源新村的群众文化广场,有村民对记者说,许多城里的小姑娘听到小伙子们说自己家在鲁源新村,第一反应就是要来体验体验这里的乡村盛景。 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村中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民服务中心、群众文化广场等配套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也对外展示着鲁源新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别墅“民宿” 村民家门口脱贫增收 “乡村没有产业,不可能实现脱贫振兴。”在鲁源新村改造之初,如何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等问题就摆在鲁源新村党总支部面前。发挥紧靠尼山圣境景区的地理位置优势,随着多形式产业模式的探索和推广,鲁源新村的这些问题正在迎刃而解。 自尼山圣境推出夜游圣境项目以后,许多外地的游客有了在景区附近住宿的需求。2019年,村庄整体搬进新址。不少村民在住进了小别墅后,将楼上的房间精心布置改成了民宿。不仅加入了村里的民宿推广微信群,还在旅游APP上注册了民宿信息,实现了线上加线下的推广。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不少民宿房间都能住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吃上了“旅游饭”。郑娇是嫁进鲁源新村的媳妇,如今她也将自己家的三层小楼改造成了民宿,“原来在外面打工,每个月工资不多,总归不是长久之计。”她笑着告诉记者,自从开了民宿之后,每个月都有不少游客在自己这儿住,“回家的感觉就是踏实、有奔头!” 鲁源新村党总支部书记刘承彪告诉记者,除了发展民宿外,早在2018年底,村里就成立了物业管理服务公司,专门为尼山圣境景区提供物业管理、保洁保安和用工服务,“现在物业管理服务公司已经走上了正轨,吸纳了100多名本村村民就业。”刘承彪说。 文化扶贫引领精神扶贫 “等、靠、要”不复存在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为载体,鲁源新村大力开展以文化扶贫引领精神扶贫,以精神扶贫引领后脱贫时代“两个引领”行动,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 鲁源新村完善了村规民约、民主管理、卫生管理等新制度,约束群众行为,治理农村社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有文化展馆、孔子学堂、农家书屋,在孔子学堂,由儒学讲师开设“治懒扶志·勤劳致富”讲学内容,引导贫困户树立勤劳致富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理念,用道德的力量引领社会新风尚。 在农家书屋,结合农业技术进行种养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拓宽他们的致富路子,使“贫困户”变成“致富人”。针对有贫困中小学生、有阅读能力的贫困家庭,每个家庭发放《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10册传统文化经典书籍进行阅读,阅读完将图书收回到农家书屋进行更新流转。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鲁源新村原有贫困户37户56人,其中25户因病致贫、10户因残致贫、2户因缺技术致贫。通过低保、养老金、残疾人补贴、库区移民等各项政策性收入,以及通过公益岗安置、外出务工等方式,目前所有人口均已实现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