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济宁连续出现降雨天气,部分地区大暴雨。今年汛期也异于往年,全市总降水量达到837.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75.9%。面对陡增的降雨量,太白湖新区路面排水系统经受住了考验,除个别路段节点外,城区主干道路排水通畅,大部分居民小区没有出现积水情况,再一次印证了太白湖新区城市建设及城市管理的优越性。 雨污分流 让排水更通畅 雨污分流,是一种排水体制,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采用各自专用管道输送,城市污水经污水管网收集后,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置,处理达标后排放至天然水体;而雨水则经雨水管网收集后,就近排入天然水体中。 在位于明德小区东侧的8号泵站,记者见到了区建设局排水处处长刘斌,他为记者讲述了新区在雨污管网建设上的诸多成就。“新区规划之初,就对雨污管网建设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把关雨污分流方案设计,全流程加强施工监督,严把施工质量关。竣工验收前必须进行闭水试验,之后进行管道录像,最终确保管道内部无遗留建筑垃圾、无挤压变形等问题。”截至2020年底,新区共建设完成市政道路38条,市政公共污水管道120公里,雨水管道260公里,全部实现雨污分流,合计投资约3.1亿元。雨污分流不但解决了河道湖泊的水质问题,也为城市防汛打下坚实基础。雨污分流问题解决好了,雨水可放心排入河道湖泊,可迅速解决城市内涝。 “相对于老城区,新区地势低,两条穿区而过的运河水位高于地面,雨水就不可能自然地排入河中,管道建设施工难度大,为雨污分流工作,新区的建设者付出了很多汗水。”刘斌告诉记者,新区污水管网管材全部采用三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接口配合橡胶密封圈,严密性很好;所有检查井全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井,结构坚固,整体性好,密封性能好。工程完工后闭水试验效果较好。 “三分建七分管”,如果日常管护不到位,雨污水分流,只能是表面文章,城市的排水系统犹如人的血管,城市的正常运行必须保证“血管”畅通。“平时工作据大部分都是排查管网是否通畅,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是否出现混接情况,如果有就要及时去处理,我们有近八成的时间都在做这项事情。”刘斌和他的同事常常出现在新区的街头、小区以及各大商铺,对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处格外留心,经常主动上门帮忙排查指导各处的管网建设。“新区正在高速发展,有些店铺也出现更换经营内容的情况,比如从花店变成餐饮机构,这样一定会牵扯到管道改建,这时我们就要上门瞧瞧,确保他们不接错管道。” 海绵城市 同环境共呼吸 海绵城市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是一种在城市中建设防洪防涝并兼有生态环保功能的新型城市模型,指城市如海绵一样,降水时能“吸水”,而平时则可“挤”出收集的雨水来利用。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例如,常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铺装材料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使道路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 “本着蓄排结合的原则,新区开挖建设了面积为70公顷的北湖湾、3.5公里的南北向新运河和东西向北湖新河。既减轻了瞬时暴雨对管网、泵站的冲击,又及时回灌补充了地下水,并作为水系景观用水使用。”刘斌指着监控中的北湖湾对记者说,在面对短时间强降雨的极端天气、河流泄洪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之时,大面积的湖区就成了“最后的坚实屏障”,这也是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最好的实践。“汛期期间,我们会主动抽取北湖湾中的水,为泄洪做好准备;汛期之后,尤其是冬季水量相对较少的时期,我们会主动放水,保证市民公园内湖面充盈,达到美观的效果。” 2019年,太白湖新区19个海绵项目共获省专项资金749万元支持,业内专家也多次对太白湖新区海绵城市的各项目进行了现场观摩,专家对太白湖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定项目、定主体、定责任”的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落实包保制度给予较高评价,这也是对新区城市建设的肯定。 近年来,太白湖新区历经多次降雨量超过100mm的暴雨考验。暴雨中,新区主干道排水通畅,小区也不见内涝,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绩。 目前,太白湖新区尚处于快速开发建设过程中,具有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优势。未来将持续加大项目建设和资金保障,通过水系优化、水源保护、绿廊绿环构建、开发项目微地形、湿地景观绿化节点营造、雨洪调蓄等进行统筹,力争形成排蓄结合有力、海绵效果显著的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水文化系统解决方案,争取建成济宁特色鲜明的海绵城市建设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