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科学技术部火炬中心公布了国家高新区2021年综合评价排名,济宁高新区位列第67位,比2020年上升12个位次,取得了4年上升40个位次的好成绩。 在本次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济宁高新区在“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等指标方面均有突破。
济宁高新区排名连续提升是近年来坚定不移抓产业、抓创新、抓经济取得成效的显著体现,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不可分。当前,济宁高新区全力全速推动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谋划建设了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中韩高端装备产业园、金科生命健康城、智能终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基地5大产业集聚区,1.2万亩产业新空间加快崛起,1.3万家企业茁壮成长。辰欣药业、鲁抗医药、山推股份、中国重汽、浩珂科技等一批产业链企业稳住基本盘;永生重工、海富电子等一批战略性产业形成新优势,奔向新的产业“蓝海”。近年来,济宁高新区紧紧围绕,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增长极,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两大核心任务,加快构建要素集聚的“创新生态圈”,开创了格局新、体制新、面貌新、风气新的“三次创业”新局面,社会经济实现了稳步高质量发展。
阔步创新路 动力支撑强势强劲 济宁创新谷引领赋能,“创新九条”开花结果,获评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单位、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山推获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近五年增加35%、达到208家,3家孵化器在科技部考核评价中评为优秀,入选总量位列全省前3强。构建起引领全市的创新体系,成立231产业创业创新联盟和县市区协同创新联盟,溢出转化技术项目23个,“一核引领、多点协同、七链融合”的创新体系更有活力。创新链、产业链实现“双链互动”“双向融合”,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家、总量占全市四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高于全市24.4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蓄能增劲。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9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6.5%,增量和总量均居全市第一。建有各类创新平台载体300余家,成功获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
结构重塑 推动改革开放迸发新活力 全面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剥离职能69项,机构数量压缩68%。实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先后成立了控股、招商、人才、创新谷、产业发展五大集团,形成了“1+5”市场化运营机制。实施“一区多园”改革,推动“一区十二园”错位竞争、术业专攻。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408个事项办理进入“一天时代”,534个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推动省内298项、省外132项高频事项“跨域通办”。新承接省级以上改革试点15项,74项改革创新成果获省级以上肯定推广,举办7场国家级现场会,一批“高新经验”在全国推广。探索实施了项目建设审批“六即+”“283区域评”等改革举措,相关做法被国务院官网刊发。全面扩大对外开放。获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县,济宁高新保税物流中心项目竣工,中日韩国际项目合作实验区顺利推进,一批国内外500强企业相继投资高新,高新制造畅销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开放高新”影响力和知名度全面攀升,高质量发展成果得到充分展示。
繁华蓼河城 产城融合高标高质 济宁高新区坚持大战略、大手笔、大气魄提升产城融合能级,以“品质”提“品位”,点亮了“一城繁华、满城希望”,“蓼河明珠”屹立于济宁东部。出行更便捷,内环高架建成通车,打通断头路30余条,新建道路桥梁7座,建成区道路达425公里,形成立体互联、便捷通达的快速交通体系。环境更宜居,实施“增花添彩”三年行动,“见缝插绿”建成“口袋公园”42个,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实施7大片区、15条主干道路亮化工程,“溢彩高新”成为网红打卡地。生活更多彩,38个房产项目满足居住需求,9大棚改片区建设、5个老旧小区提升,让老百姓住得更舒心、更称心。高新大道建成通车,爱琴海购物公园火爆开业、盛况空前,奥特莱斯、华润万象汇、湖滨印象即将联袂绽放,高新区“都市范儿”“国际范儿”更有派头。
下一步,济宁高新区将进一步对标先进、寻找差距、补齐短板,高扬务实重干的高新精神、激发走在前列的高新力量,实施产业聚集“五大工程”、科技创新“六项计划”、扩大内需“七个战略”、深化改革“八大攻坚”、产城融合“九个行动”、民生底线“十项重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高品质生活,把共同富裕美好图景变为高新实景。 聚焦服务四大主导产业,充分释放济宁创新谷引领带动作用,全方位提升双创平台的服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塑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链关键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生态,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综合服务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园区现代化水平,全力打造创新园区、智慧园区、开放园区、活力园区,在国家高新区坐标体系内赶超跨越、争先进位,朝着“五年内进入国家高新区30强”的目标稳步前进,加快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