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不买房,恶意上访,恶意讨薪,老百姓怎么老是被定义恶意呢?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恶意两个字究竟是谁给定义呢? 最近这几天有张图火了,有个词也火了,恶意不买房。 看到了,这样的说法让人感到哭笑不得,谁会恶意不买房? 谁会存在这种心思? 太多的社会暗示告诉老百姓,房子成为了基本的必需品,但这样的情况真的是大家想要的吗? 手里有钱才能买得起房子,手里没钱怎么买房子? 大量的失业人群,大量的即将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的人在面临经济上的困难。很多人为什么喜欢存款?正是因为没有相应的福利和待遇,才会不敢花钱,和不敢消费。
这就好比一个要饭的,连饭都吃不上,还去想着买房子。简直是可笑至极,不知道该用哪个字来形容啊。 要知道,在如今的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所以,大家想要过上好日子,只有在经济上足够富裕才行。 面对着高昂的房价和不断紧缩的就业市场,许多人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到底要买房还是要吃饭? 饭都吃不了,你怎么买房? 甭管怎么说,“恶意不买房”这个说法听起来太可笑了。 如果老百姓连吃口饭都成问题,这些“恶意不买房”的说法,只不过是一副掩饰性的幌子。 对于那些只有贫穷和失业的人们来说,房子不过是个奢侈品,买不起房不代表不爱买房。 也许他们不敢消费,但这不是他们的错,“恶意不买房”这个说法让人看了只会摇头,这难道不是一种对老百姓的侮辱吗?
不知道哪里的那么多恶意,那么多恶意的词,这都是怎么定义的? 问题解决不了,发明的词汇挺多。 “恶意讨薪”这四个字,听起来真的多别扭。 干了活得不到钱还得讨要,讨要给了也行,毕竟活没白干就好,居然说你恶意,这是什么道理? 对于广大务工者而言,讨要薪资真的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他们再辛苦、再劳累,却常常在拿到报酬时一分不少被老板“坑”了。 要拿回自己应得的居然还成不怀好意了?还要严厉打击了?讨薪难道不是天经地义?还分好意恶意? 赵大爷是一名退休农民工,他听说农村工作很累,住宿条件恶劣,吃饭也不好,他便毅然决定到城市上找活儿干。 开始时工资不高,可是为了给孙子攒学费,他仍然义无反顾地打工。 但是,他却发现老板会无缘无故地少发工资,实在没办法就只能去讨薪。 可薪水还是经常迟迟不到。 讨要薪资,就成了这些劳动者们的一种常态,却遭到了不少难言之隐的指责。 以我的观点来看,“恶意讨薪”这种说法实在是太不合理了。 落后的劳动保护法和人治的管理模式,沦为了劳资矛盾的直接根源。 许多企业总是想卡住工资,动不动设置各种扣钱的条条框框,这种行径是多么让人厌恶! 在法律面前,谁也不能打压劳动者的合法维权。 讨薪不是奢望,而是天经地义。讨要欠薪,也是恰如其分的行为。
还有就是恶意上访,非法上访,越级上访。 古往今来都有一个奇怪的规定,不能越级上访,也不能越级汇报。 这样的规定限制了许多群众和下级单位的维权管道,也制约了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监督和指导。一个下级单位有越级汇报的想法不奇怪,付出越级上访的行动则让人不解。 既然本级处理不了,上级却将其上访的事情驳回原级,或者是打回原级处理。这难道不是踢皮球,原地转圈圈吗? 这样的情形出现实在让人无语。 上级单位在处理问题上应该更加细心严谨,而不是只是驳回或者是打回原级去处理,简直是在守株待兔。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所谓的“恶意上访”。只要上访的事情是实实在在的发生的、不合规、不公平的,那么上访的方式归于恶不恶意又有什么关系? 如果商家本本分分,卖的都是合规合格的产品,哪会给打假人存在的机会呢? 行为正确、态度端正,群众自然能够爱戴。 如果不想让群众越级上访,政府部门就应该先从自身做起,认真处理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总的来说,群众越级上访,不是出于恶意,而是无可奈何。 当他们在本级寻求维权无果时,只好到上级部门唠唠叨叨了。毕竟他们也需要生活,也有着应该得到的权利。 政府部门应该更加重视这件事情,以心怀感恩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信访者,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回应。
恶意不买房、恶意上访、恶意讨薪。 但是,为什么我们老百姓总是被定义为恶意呢? 显而易见的是,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老百姓都是被逼无奈才选择这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将这样的人定义为“恶意”,那么解决问题的难度也会变得无限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