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其实已过去很久了,担心自己心胸狭窄的情况被人知道,本不想拿出来说,但又不吐不快,也就顾不得了,就说说吧。
事情说起来挺简单的。笔者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2022年春季学期,笔者备课时,当备到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部分时,发现导读内容有几处表述有瑕疵,便写了一封信,按照教材末页公布的电子邮箱:“jcfk@pep.com.cn”,给编者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过去。
邮箱显示,邮件已成功发送。
下面是这封电子邮件的内容的截图,文末是我的联系方式,包括邮箱和电话,截图时做了马赛克处理:
下面是邮件的文字版,内容与上面的截图完全相同。
给《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编者的信
尊敬的编辑老师:
你们好。本册教材的“名著导读”推荐了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但我觉得导读部分(第79页)有两处不当表述,想与你们商榷。
一:“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和小马祖孙俩……”这种表述有失偏颇。
教材对刘四、虎妞、小福子等次要人物进行了简单概括,在介绍小马儿和他的祖父时,教材上是这样写的:“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和小马祖孙俩……”这种说法虽然简洁却有失偏颇,因为在作品中,小马儿后来实际上已经死了,离死亡只差一步的是其祖父。
二:小马儿的祖父不能想当然叫“老马”。
“小马儿”的祖父是《骆驼祥子》里的悲剧人物。他是个老车夫,五十五岁,儿子当兵去了,儿媳走了,他与十三岁的孙子小马儿生活在生死边缘,小马儿病了,他无钱买好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马儿死在自己怀里。这个老人在作品里出现过两次。第一次,他因为又冷又饿,晕倒在小茶馆里。掌柜给他喝了糖水,把他救了过来,祥子见他是饿晕的,去买了十个羊肉馅包子给祖孙俩。祥子第二次遇到他时,他的孙子小马儿已经死了,他靠卖烧饼果子和茶水过日子。他告诉祥子,“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
但作者并没有写小马儿的祖父的名字,在作品里,作者除了称呼“他”之外,最普遍的称呼是“老者”、“老车夫”和“老人”,另外,“老头子”出现过两次,“小马儿的祖父”出现过一次,但没有一处称其为 “老马”。因此,笔者认为教材上这种想当然的称呼不仅是不规范的,而且是没有依据的,规范、合理的说法应为“小马儿的祖父”。
说得不对,请老师批评。谢谢。
之所以写这个信,其实是因为在备课过程中发现很多教辅资料都沿用了教材上的说法,把小马儿的祖父称为“老马”。这既体现编教辅者的草率,也从侧面说明编教辅的人或许并没有读过《骆驼祥子》原著。而老师们照本宣科,大家都稀里糊涂,实在是不应该。
邮件发出后,笔者满心期待编者能够及时纠正错误。
令人欣喜的是,待笔者拿到2023年春季学期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发现我指出的错误已被一一订正了,且别的地方也有细微改动,改动如下:
再将原版和修改版进行一下对比。
原版:
修改版:
有误就改,这自然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毕竟从此之后,老师们即使没读过《骆驼祥子》原著,也不会以讹传讹了(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还是有必要读一下原著的)。
当然,笔者因为虚荣,心里还存有一点小心思,那就是希望能够收到教材编写者的回复,哪怕是简单的“收到”二字,毕竟,这是基本的礼貌。但遗憾的是,信发出去一年了,教材也修改几个月了,竟没有一点回音。
有时我想,或许这就是人教社式的傲慢:你可以指出问题,我也可以改,但我就是懒得理你!他们还可以说:错误不是你发现的,是我们自己之前就发现了的,你只不过多此一举。或者说:这是别人发现的,你没见除了你指出的那些,别的地方也有修改吗?
于是我又安慰自己说,我虽然按照正确的邮箱地址发送了邮件,但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并没有收到:比如邮件太多,他们根本没怎么看,一不留意就翻过去了;比如那个邮箱只是个摆设,他们根本不看。
那么,我倒变成碰瓷的了。
来源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