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现有耕地面积753万亩,2022年全市粮食产量48.97亿公斤,实现“21连丰”,小麦、玉米、大豆单产分别高于全国14.5、11和39.3个百分点。市委、市政府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锚定提质增产高效“一个目标”,压实领导、属地、部门“三方责任”,夯实整好田、育好种、养好苗、服好务、收好粮等“五好措施”,大力构建“135”工作机制,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农业农村部门将粮食单产提升作为“头号工程”,全要素补齐短板、全环节融合打造、全领域带动提升;发改、财政、供销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保障粮食安全强大合力。 “整好每一方田”。高标准建好田,坚持“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四个原则,紧扣“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项内容,打造“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681.7万亩,基本实现对永久基本农田全覆盖。高效率管好田,济宁市积极创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保障保险,是全省唯一全域开展保险试点的地级市,也是全省第一个市级层面出台质量保障和管护制度的地级市,实现了资产移交、管护责任、管护主体、质量保险“四位一体”闭环管理措施,打通管护“最后一公里”,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管”。高质量种好田,依托5.6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小田变大田”,实现100%宜机化;集成推广深松深翻、测土配方、节水滴灌、智能监控等先进技术,不断提升耕地产能。 “育好每一粒种”。立足济宁种业优势,做好“育繁推”三篇文章。做好“育”的文章,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破解种业“卡脖子”技术,依托15个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攻关,积极支持商业化育种中心建设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培育,聚焦大豆、小麦等区域种质资源优势开展特色育种,育成农作物新品种314个。做好“繁”的文章,强化国家级制种大县、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以嘉祥、兖州、汶上3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及嘉祥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为依托,持续优化制种基地布局,提升制种基地建设水平,全面推行供种、播种、管理、去杂、防治、收获“六统一”模式,全市农作物良种繁育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做好“推”的文章,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立足市场、整合资源,引导品种研发方向与生产实际及高产高效需求相匹配,着力解决科研与应用“两张皮”问题;坚持“良种+良法”配套研究、配套推广,组建“栽培专家+推广人员”服务队,送技术到户,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 “养好每一棵苗”。把好田间管理“三关”,确保苗齐、苗匀、苗壮。把好播种关,坚持适期播种、适量播种,实现碎土、整平、施肥、播种、镇压、覆土“六位一体”作业。推广玉米密植高产技术2.4万亩、种植密度提高30%以上,麦茬大豆精量播种技术5万亩、出苗率提高10%以上。把好管理关,因地因墒因苗科学制定措施,全市3364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抓好苗期肥水管理,3个单产提升项目县“一喷多促”实现全覆盖,其余县市区达到75%。把好防灾减灾关,编制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农业、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协同联动,今年发布雨情旱情汛情预警预报33期。抓好大豆点蜂缘蝽、玉米南方锈病等病虫防治;全覆盖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实现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零发生。 “做好每一项服务”。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全链条服务。一体式推进“济时雨”品牌,整合93个“为农服务中心”、900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济时雨”农业社会化服务全程全域全覆盖。订单式推进“田保姆”托管,采取农户下单、“田保姆”接单模式,提供“耕、种、管、收、加、销”一条龙服务,打造“半小时”农业社会化服务圈。探索式打造“新农服”路径,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服务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服务模式,每亩节约水电等投入100元左右,提高粮食产能约15%。 “收好每一粒粮”。充分发挥农机装备主力军作用,狠抓“三个强化”,确保颗粒归仓。强化机具保障,大力推广高效收获机和烘干机,全市现有玉米收获机7000余台、大豆收获机1000余台、粮食烘干机500余台,有力保障了秋粮顺利收获。强化作业对接,组建176个应急作业队,做好包保干部与村、合作社与农户、机械与地块“三个结合”,最大程度提高机收效率。强化机收减损,成立57个技术服务小组,开展现场技术服务,加强农机手作业技能培训,努力减少作业损失,小麦、玉米机损率分别降至1.17%、3%以下,低于国家标准0.83、0.5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