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10-12 22:34:42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外人员的清退工作日益受到舆论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最近黑龙江哈尔滨、湖北十堰及湖南多地已开始清退编外人员。如今年5月,湖南省湘潭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回应网友咨询时介绍,湘潭县编外人员清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2023年2月湘潭县县委、政府出台了《清理编外用工工作方案》,4月出台全县各单位清退人数计划,全县各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退工作在2023年6月30日前到位,全县卫健、教育系统各清退500人,在2023年年底到位。
所谓“编外人员”,主要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编制外自行聘用的工作人员。这一现象有着较复杂的成因。在很多时候,编外人员的确在弥补编制内人力资源不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在使用上也具有相对的灵活性。但长此以往,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加重了财政供给负担,也衍生出了人浮于事以及相关管理漏洞,像常见的甩锅“临时工”的问题。
应该说,对于编外人员聘用的规范一直就不缺政策要求。但近年来,相关规范力度明显加大。不少地方不仅出台了严控编外人员的管理办法,也在积极推进编外人员的清理。这背后有一个非常现实的背景,那就是要减少财政负担,真正落实好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应该看到,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不少地方政府部门长期聘用大量编外人员,的确增加了财政负担。
此外,由于一些领域公共服务所面临的客观情势发生变化,也要求编外人员的使用需要作出新的调试。如随着一些地方的常住人口下降,其对应的医疗、教育资源需求也可能随之减少。总之,加大对编外人员的清理,是综合地方财政压力及实际公共服务需求变化作出的积极应变。
当然,具体如何清理,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如根据编外人员的聘用规模和实际需求对清理比例作出科学界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清理编外人员不能只追求减少财政负担,而还要同时保障好不能影响到行政效能。如果是一味追求减负,而不惜牺牲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这显然是得不偿失。
在很大程度上说,编外人员清理的成功与否,应该要以行政效能是否提升为重要评价标准。也即,既要彻底压缩人浮于事的弊病,有效解决可能存在的“编内清闲、编外忙碌”问题,确保该清理的必须清理到位,也要防止过度清理而让行政效能打折扣。这除了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好清理比例,也要优化对编制内人员的绩效考核,真正让编制内资源发挥该有的作用。
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清理上不能低估其复杂性。比如,要恪守公平原则,相关清理的标准要做到公开透明,避免出现“特权”和“关系户”现象。再比如,也要妥善处理好可能产生的权益纠纷。对被清退人员做好必要的再就业帮扶服务,就值得重视。
从更宏观的背景下来看,清理编外人员不能只被理解为是一种“一次性”工作。一方面,它要平衡好财政负担和行政效能两者的关系。这就需要做好相关效果的跟踪评估,在实际运转中找准平衡点;另一方面,严防编外人员聘用乱象,既要通过开展有效的清理行动来治标,也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来治本。
朱昌俊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