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海底捞等位区竟然分i人e人”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议。有网友发帖称,北京的部分海底捞在候餐的等位区划分了“i人”(内倾性人格)和“e人”(外倾性人格)专区,不仅有指示牌提醒顾客“对号入座”,甚至还会发放“i人”与“e人”的标饰。对此,海底捞官方客服回应:“这个不是所有门店都有的,是抖音奇妙夜的活动,在北京的智慧餐厅店,目前活动已结束。”。
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许多网友对此表示新奇,“希望普及,有时候就想一个人去吃”“狡猾的e人会做到i人区”;也有不少网友并不买账,“用mbti来区别人真的没必要”“什么都分i和e,给自己贴标签大可不必”。
一
“弱弱的问一句,i人、e人是什么意思?”在网友们对海底捞这一操作讨论得热火朝天时,也有人对这两个神秘的字母还是“一头雾水”。实际上,“i人”和“e人”这一说法出自MBTI人格测试(即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这是一个基于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所发展出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从注意力方向、认知方式、判断方式和生活方式四个维度进行测试和区分,从而划分出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其中,i和e便代表着“注意力方向”的两个倾向,即外倾(E)和内倾(I)。简单理解,就是i人性格更加内敛,e人性格相对外向;i人享受独处,e人则更愿意通过社交吸取能量——与之前很火的“社恐”和“社牛”概念有一定的相似性。 自2022年爆火以来,MBTI人格类型成了不少年轻人的“社交密码”,甚至在一些公司面试中,也出现了“你的 MBTI 类型”这种问题,并以此作为是否录取的参考标准之一。前不久,“北京理工大学宿舍分配统计MBTI”这一话题同样登上微博热搜,让不少网友直呼“建议推广”。 二 性格测试那么多,为什么MBTI测试却能火爆出圈还长久以来热度不减? 首先,是因为MBTI人格测试满足了人们对于认识自我、分享自我的需求。相比于星座、塔罗、算命等玄学色彩浓厚的人格划分形式,MBTI似乎更为严谨,不仅有心理学理论为其背书,而且93题版的测试内容丰富、风格鲜明,适用人群十分广泛,更能让人对此深信不疑。如果说用星座来形容自己有些幼稚,那么MBTI的表达形式就刚刚好。 虽然,人们对测试结果的肯定仍离不开“巴纳姆效应”的作祟——即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但这么没有什么关系。相比于认识真实的自己,有时候,获得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样重要。 MBTI测试是较为主观的,人们通过对自己的认知进行选择,这就不可避免的在“真实的自我”之中又添加了部分“理想的自我”。测试答案所展示的,并不仅仅只是“我是谁”,更蕴含着“我理想中的自己”“我理想中别人眼中的自己”等深层含义。因此,面对一种包含着理想自我的测试答案,人们更愿意选择“接受他”。 而且,MBTI 虽然将人的性格划分为具象的16种类型,但却又告诉测试者,“性格没有优劣,一切只是你的特性”。这就让测试者感受到极大的包容与被认同感——“我焦虑又内耗,因为infp就是能量很低”“我说话直,是因为我是e人”——平时让自己感到忧虑,不被别人认可的行为,一下子变得合理起来。 人们渴望认识自己,更渴望得到认同,获得归属。MBTI人格测试既给予了测试者十六分之一的独特人格类型,又给个四个字母让大家在茫茫人海中寻到组织。这样被全方位理解和认可的感受,确实令人着迷。 三 然而,正如前文所说的,MBTI人格测试中包含着大量的主观因素,其结果并不是真的客观科学。而且,人们的人格类型也必然会随着年龄、环境甚至做测试时的状态等而产生波动,并不是简单几个字母便能轻易概括的。就连荣格本人也说过,“人格类型不是静止的,而是随时间‘旋转’。” 所以,若是将MBTI当作开解自己、破冰社交的辅助工具,那自然有其存在的积极价值。但若是将其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甚至成为指导生活的唯一准则,就难免成了限制自身发展的枷锁。 将人武断地划分成十六种类型,轻易断言i人就是不善交际,e人就是口无遮拦,这种对MBTI的过度追捧,无疑会走向将人“标签化”的陷阱。 海底捞在活动现场设下“i人”“e人”等位区,目的还是希望给顾客提供更好的体验与服务,这本无可厚非。但必须要提醒大家的是,每个人都是复杂而生动的个体,无法轻易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正如别人无法定义我们的人生,我们自己也不应为自己的生活设下限制。 MBTI只是帮助我们自我认知的工具,而不应成为困住自己的咒语。人们不能囿于自己的标签,为了迎合测试结果而去限制自己的行为,或是借着人格类型的遮羞布,为自己一些错误做法寻找借口。玩梗没什么错,但我们应永远明白,自己的人生拥有无限可能,谁也没有限制我们自由生长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