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济宁市聚焦制造强市战略、打造先进制造业“231”产业集群,持续优化工业用地的规划、准入、供应、监管、评价、盘活等全生命周期关键环节,不断提升用地配置、供后监管、存量盘活、 信息化建设,工业用地供应面积不断增加、效益显著提升。 2019年以来,围绕“事先评估、事前定标、事中承诺、事后监管”等关键环节,先后出台《关于工业项目用地标准化供应的实施意见》《济宁市“标准地”改革规划方案》等文件,对拟出让的工业项目用地,在完成相关区域评估的基础上,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单位能耗标准、单位排放标准、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大力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化”出让,提高用地审批服务监管效能。截至2023年10月,全市1005宗4万亩工业用地采用“标准地”出让,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了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又通过高标准要求、推动了土地资源要素向高端产业、优质企业集聚。 在项目建设阶段,探索实施土地出让合同+“标准地”使用协议“双合同”监管模式,由园区管委会牵头联合自然资源、发改、工信、税务等相关部门,按照“谁提出、谁监管”的原则,对“标准地”建设、竣工验收、达产复核等环节实行全流程监管。按约定落实奖惩,推进企业早建设、早竣工、早投产。在后期利用阶段,强化土地利用绩效评估,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差别化管理,倒逼企业节约集约用地。 截至2022年底,全市工业用地面积达42.2万亩,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地面积14.9万亩、占工业用地总量的35.3%。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指标跟着项目走、土地跟着效益走、服务跟着需求走”机制,针对重点产业项目,分级分类加以保障,确保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应保尽保。202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808.8亿元、同比增长6.7%,土地要素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