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城市管理局聚焦"管"字改革 探索建设项目批后监管新路径 山东省济宁市城市管理局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的批后监管工作,目前共监管建设项目547处,单体楼7500余栋。近年来,济宁市城市管理局结合建设项目监管工作实际,优化综合执法和行业监管关系,创新应用了以3Ds-Max、无人机倾斜摄影为依托的三维建模技术,并成功运用于批后监管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全过程,改变了过去"人人去现场、事事到现场"传统监管模式,探索了一条科技带动技术赋能的建设项目批后监管新路径,有效提升了政府监管效能。 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建设项目进行线上验收 事前监管,三维建模,变"平面图"为"立体化"。建设项目批后监管,是指对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从定位放线至竣工验收全过程施工建设情况进行监管,以确保建设项目严格按照规划审批方案建设,杜绝违法建设行为。济宁市城市管理局创新依托3Ds- Max三维建模技术,将 CAD 电子施工图纸导入3Ds- Max软件生成三维模型,在项目施工初期便已呈现建筑"长大后的样子",实现建筑标的物从"抽象"到"真实"、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时序"的转变,让执法人员精准把握监管重点、了解施工难点,提前对监管项目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图、心中有型",使后期监管服务工作更具导向性和针对性。近期执法队员利用3Ds-Max 技术,对永润·大健康产业园、清泉美景等项目进行三维建模,通过对比三维模型和规划文本,提前告知建设单位需要调整和修改规划的地方,节约了后续建设过程中调规变更申请的时间,降低了因规划变更产生的额外施工成本,确保了建设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规划审批文本施工建设,将违法建设消除在萌芽状态。 使用无人机对建设项目进行航拍(航拍照片将用于生成建设项目实景“三维模型”) 事中监管,人机结合,变"爬上去"为"飞起来"。事中监管是"勾勒"整体项目布局和形成建筑"四梁八柱"的关键阶段。在事中监管过程中,按照项目关键时间节点,使用无人机对项目建设情况、施工进度进行航拍巡检,将无人机拍摄照片与项目规划文本比照核对,对项目楼房位置、高度、楼层、楼体外部结构造型、附属设施等实行实时监测,对楼房移位、超建等违法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控制、及时查处。RTK技术可以精准测量成型建筑物高程并再次辅助定位,为项目的依法依规建设加上"双保险"。事中监管时间跨度长、监管难度大,经常需要爬楼或深入建筑物内部进行实地勘验,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运用,有效节省了时间、人力,促进了批后监管效率显著提升。 应用3Ds-Max软件生成的建设项目“三维模型” 事后监管,情景再现,变"粗线条"为"精细化"。事后环节的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技术,基于无人机云台搭载高清摄像系统、红外扫描系统、RTK 技术及智能制图系统,立足对建成建筑物的全景建模、立体展示、尺寸测量,通过人巡与机巡的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建设项目批后监管效率。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可按照比例真实还原项目现场,做到实时"情景再现",不仅能清楚记录验收时建筑物造型、附属设施位置及数量,还可以有效测量尺寸、高度、面积等关键数据,在精确监管的基础上实现精细验收。"情景再现"的模型能真实还原整个项目分布,更能精确标注各建筑设施位置及尺寸,填补了验收环节实时动态资料、建筑详细数据等内容的空白,进一步丰富了验收数据库,打通了建设项目批后智能化监管最后环节,形成了批后全流程智能监管体系的闭环。近期执法队员利用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技术,对湖畔云庐、火炬路中学等项目进行线上验收,对发现的小区内非机动车位标识不清或未标注等问题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有效保证了建设项目符合规划验收标准。 执法人员对“三维建模”技术进行效果展示 智能三维建模等技术的引入,让建筑实体有了数字化表达方式,实现了全景建筑数据存储,让原来只有专业人员的"看图辨物"演变为大众的"看模型知所建"。同时,一次测量建模,生成的集小区整体布局、建筑物造型、颜色、材质、附属设施尺寸、面积、标高、位置等各种数据于一体的电子模型,有效促进基于三维数据轻量化的建筑物可视化管理体系搭建,基本实现了一个数据集成模型通览整个建设项目信息。目前,该技术的应用推广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关经验做法被国务院《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山东省"互联网+监管"平台刊发。下一步,济宁市城市管理局将持续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不断创新智能监管,加快构建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合的集成式政府监管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