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下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惠民生 暖民心”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5场)——以农担“小切口”精准破解农业农村发展融资难题。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不断优化财政投入方式,加强财政支农政策与普惠金融政策有效衔接,全力支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截至12月15日,济宁市农担贷款新增、在保、累保规模等三项数据均列全国地级市首位,惠及农业经营主体4万余户;金乡、邹城在保规模居全省县市区前2位;全省农担业务前20的县市区中,济宁市占据10席。相关做法获省领导批示表扬,并在全省推广。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坚持”。 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政治属性这个根本,以金融活水服务民之所需。 一是强化政府主导。注重政策体系搭建,在省内率先推出农担保费市财政全额补贴、市级分险、贴息等政策,先后出台《关于做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多份指导性文件,连续3年将农担工作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连续5年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年度工作方案。自2018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担,放大政策效用目前已超过147倍。 二是深化宣传引导。建立完善农业适度经营主体信息数据库,累计向银行、农担公司推送39个农业发展重点产业、25494户“白名单”主体的经营规模和融资需求等信息。列支专项经费支持开展“整乡推进、整县覆盖”的农担政策宣传活动,今年累计开展送服务活动179场,走访5426户,帮助解决难题4813个。 第二个“坚持”就是,坚持人民至上这个关键,躬身力行满足民之所盼。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争取省农担济宁管理中心首批升级为济宁分公司,实现分公司税收留在济宁。协调省农担专门出台《山东农担支持济宁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是省农担首次给予一个地市一揽子优惠政策。 二是落实减费让利。积极降低农户融资成本,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担保费,市财政创新实行全额“无感补贴”。16家合作银行执行各自农担最优惠贷款利率,较经营主体直接到银行贷款平均低1.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市财政累计拨付2743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担保费补贴,为6598户农业经营主体减负超1.8亿元。 三是丰富特色产品。聚焦家庭农场、农村电商等9类经营主体不同融资需求,优化开发担保服务方案39个,全国首个“产购储加销”粮食全产业链农担贷款落地邹城市,全省首个“鲁担惠农贷——‘兵支书’强村贷”落地梁山县,全省首个“第一书记+农担政策+普惠金融”贷款落地嘉祥县,实现了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农担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了农民融资需求。 第三个“坚持”就是,坚持健康持续这个底线,稳中求进筑牢发展之基。 一方面,强化数字赋能。持续推动金融助农“高效办成一件事”,聚力搭建24小时银担网上“客户直通”平台,贷款申请实现全流程线上无纸化,审批时长缩短至1个工作日。全省首个“银担系统线上直连业务”落地金乡县,有效破解中小企业缺乏传统标准抵押品难题。在济宁区域内普及“鲁担云贷”业务,50万元授信额度以下秒批秒办,实现了线上申请、线上提款、线上监管,切实解决了农户“短、频、急、快”的融资诉求。 另一方面,加强风险防控。政府主动担当,将农担公司、政府、银行风险分担由省定比例6:2:2调整为4:4:2,建立健全保后管理、应急转贷、打击逃废债等风险防控机制,采取“大数据+人工”风险审查模式,生成大数据报告,实行360度精准画像,最大程度排除了项目造假、虚增数据等风险。截至目前,全市农担项目累计代偿率仅为0.34%,低于全省0.51%的平均水平。 下一步,济宁市财政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用足用活各类政策工具,聚焦要素资源保障、产业发展提档、品牌价值提升等重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市建设上展现更大财政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