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上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看济宁”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6场,介绍生态环境部门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推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新突破”的重大任务,为生态环境系统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砥砺前行,聚焦建设美丽济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攻坚 以推进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PM2.5为主线,纵深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深入实施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全力推动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厂供热半径30公里内的工业燃煤锅炉和热力公司燃煤锅炉关停整合,推动50%水泥熟料产能、60%焦化产能完成超低排放设施升级改造。持续开展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专项帮扶,大力实施重点行业绩效分级“争A创B”行动,加快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替代,全面完成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非营运柴油货车淘汰任务,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十条工作线”机制,强力推动扬尘、散煤燃烧、秸秆焚烧、烟花爆竹燃放等大气面源污染治理,确保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持续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不断优化预警启动条件,规范应对工作流程,全力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 扎实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升 立足打造美丽河湖的目标,系统谋划流域水污染防治。保持28个国省控断面、34条入湖河流、南水北调干线水质优良比例100%,落实“一河一策一专班”工作机制,加强日常巡查管控,会同有关部门全力抓好面源污染治理,切实消除污染隐患。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畜禽粪污处置中心建设、人工湿地规划、河道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水污染防治运维监管机制,全面提升水环境治理能力水平。全力推进联防联控,完善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跨区域联动机制,加强与枣庄、菏泽等周边市沟通协调,共享环境信息,互通监测数据,定期组织开展联合行动,最大限度消除超标隐患。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监管,科学划定、调整水源保护区。争创国家级美丽河湖示范试点城市,打造美丽河湖建设“济宁样板”。 坚决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 持续提升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安全风险的能力,坚决为高质量发展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严格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及时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抽检复核和采样监督检查。巩固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成果,加快建设济宁市地下水环境监管平台,强化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调查成果转化应用。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围绕园区、工厂、社区等场景打造“无废细胞”,拓展丰富建设场景,将“无废”理念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持续做好危险废物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填埋危险废物行为。着力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应急准备和响应处置水平,不断完善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大力推进“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建设,助力化工园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加强生态环保产业培育 生态环保产业是绿色经济中的重要力量,是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抓手。2025年,我们将立足部门职责和产业特点,加强指导帮扶,加快培育生态环保产业。 抓好政策落实。严格落实国家、省已出台的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帮助环保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支持。充分运用省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参加全省环保技术交流、环保项目对接、政策培训等活动,积极推进环保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深度合作,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壮大产业链条。高质量推进梁山(韩岗)生态环保产业特色园区和经开区节能环保产业园建设,持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打造集项目投融资、装备制造、环境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生态环保产业园区。积极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在4家企业入选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百强企业基础上,力争更多企业入选。 推动环保服务业创新发展。开展环保管家、环境医院试点,推动100家以上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大力指导帮扶重点行业企业争取中央、省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积极推动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资源综合利用、环境监测等领域实现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营服务。 全力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聚力“一个万亿、五个倍增”和“十个新突破”重点任务,研究制定系列措施,全力服务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全力服务制造强市“首位战略”,全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生态环境要素保障。统筹使用市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优先保障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对省重点项目所需的污染物总量指标,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从2025年拟替代关停的现有企业、设施或者正在开展的工程项目形成的污染物削减量中预支,切实保障省、市重大项目生态环境要素指标需求。 强化环评服务。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实施分类帮包、跟踪服务,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即报即受理即转评估,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切实利企便企,减少企业办事环节和成本,推动项目尽快落地。 强化执法效能提升。扎实推进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一证式”执法监管,严格执行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对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开展非现场监管执法,对企业积极改正的轻微环境违法行为依法实施免罚轻罚,同时,进一步健全企业环保信用修复制度,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引导企业“纠错复活”,帮助企业及时修复,轻装前行。四要强化入企帮扶。健全完善重点行业企业包保联系制度,常态化推进、纵深化实施“入企纾困帮扶”活动,主动上门为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