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越来越多老年人渴望拓宽朋友圈、解锁新技能,进而丰富晚年生活。老年大学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途径。
然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达7.6万所,参加学习的学员超2000万人,但只能满足8%左右有需求的中老年人。在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下,一些民办老年大学、教培机构纷纷涌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老年教育加盟潮流。
潮流之下,泥沙俱下。
一些不良商家以举办“老年大学”为幌子,打着“免费体验”“名师授课”的旗号,利用老年人群体防范意识薄弱、信息不对称等特点,诱导其花钱购买高价课程或相关产品。层层套路后,一些不明真相的老年人深陷消费陷阱甚至网络贷款中。
从媒体调查看,部分老师并非教育工作者,而是经过话术培训的销售人员;部分老年大学也并没有办学资质,其真实身份是教育培训机构。
有必要追问,这些披着“老年大学”外衣的教培机构,是如何一路“蒙混过关”,以达到收割老年人“钱袋子”的目的?
细究不难发现,他们使用的套路并不复杂。比如,为逃避监管,有的机构把推销课程包装成“学习资料”“教材”等,以“自愿购买”的名义向老年人兜售。再比如,有的机构与民办老年大学以“合作办学”名义,通过支付场地租金、课程分成等方式,将推销课程植入日常教学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不该沦为一句口号,而要落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
针对部分“老年大学”沦为推销场的现实困境,破解之道可从两端发力。一方面,增加有品质有温度的老年大学供给。去年底发布的《我国老年大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县级及以上老年大学以政府办学为主,约占老年大学总数的85.36%。随着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加之国家出台一系列举措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大学,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年教育这条赛道定会出现“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
另一方面,织紧织密监管网络不可或缺。当前,我国并未就老年大学的办学性质、办学标准、课程设置和收费规范等进行明确规定,这客观上也给不良商家钻空子留下了空间。为此,当务之急是为老年教育立法,以明确监管主体。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当严查利益输送,建立“课程黑名单”,禁止以“自愿购买”名义变相推销,实施联合惩戒。唯此,老年大学才能少一份套路,多一份真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