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发文 宣称该校教授 助力茅台增产三到五成引发舆情2月21日晚,山东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文章提到,该校“山海英才”特聘教授、智能装备学院教师施陈博与团队历时4年,攻克行业技术难题,改变了茅台几十年的生产工艺,使茅台的年产量提高了30%-50%,次品率降低了99%以上。
山东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茅台酒年产量”相关文章截图。 2月22日下午,茅台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此向澎湃新闻表示,山东科技大学发布的内容有误,“产量不可能提高这么多,将私下协调更改。”当日下午,澎湃新闻试图通过电话、短信联系施陈博,咨询“改变了茅台几十年的生产工艺,使茅台的年产量提高了30%-50%,次品率降低了99%以上”的具体情况,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另外在22日傍晚,澎湃新闻在查询时发现,山东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已删除了前述 “将茅台的年产量提高了30%-50%”的相关文章。该文此前声称,历时4年,施陈博与团队尝试了10多种不同的传感手段,经过10次的样机试制终于研制出了全球首款乳玻瓶微渗漏高速在线检测设备,打破食品包装检测行业的国外技术垄断,攻克容器微渗漏、玻璃微裂纹、成品微异物等行业技术难题,改变了茅台几十年的生产工艺,使茅台的年产量提高了30%-50%,次品率降低了99%以上。该文认为,这一成果不仅为茅台集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推动我国及行销国家地区相关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了传统产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也为国内其他白酒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大学自宣文章 为何频发舆情 山科大此次自宣文章舆情事件并非个案,凸显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自宣文章常常陷入舆情的漩涡之中。原因何在?第一、大学自宣文章有可能“写得过满”。 以上述文章为例,“使茅台的年产量提高了30%~50%”、“次品率降低了99%以上”这些数据令人感到吃惊。 试想一下,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如果有这么重大的技术改进,资本市场上早就有反应了,又何待经由一个大学的官微来率先披露呢? 第二、大学自宣文章可能没做“交叉求证”。 稍微熟悉新闻采写的人都知道,新闻采写最核心的一个原则就是多信源“交叉求证”,不轻信任何一方单方面的说辞。大学自宣文章往往过度依据受访者提供的材料,“有闻必录”。 从内容来看,上述山科大这篇文章在刊发前肯定没有采访茅台集团以求证所涉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大学自宣文章可能存在“把关不严”。 大学负责官方媒体账号采写和审核的人员专职者少、兼职者多,所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把关不严、审核能力不足的情况。 2023年9月,某部属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官微就出现了“推文引用‘伪诗经’谐音讽刺骂人事件”。文章中引用的所谓《诗经》中的某首古诗其实是一首坊间流传的伪造古诗,此“诗”句式乍一看颇有点《诗经》的感觉,但实际上语意不通,“通篇都是用谐音的方式骂人”。 第四、大学自宣文章可能缺乏“舆情预判”。 大学也身处舆论场的敏感地带,“一言一行”都备受社会关注。所以,大学自宣文章在发布之前实际上要进行“舆情预判”或者“沙盘推演”,明显有舆情风险的就要慎之又慎。 比如,去年有一所国内知名大学官方微信刊发了一篇题为《24/67656,他们拿下X大最高层次奖学金》,集中介绍了该校当年最高奖学金获得者们。标题以分子分母的形式强行将所有学生置于同一竞争赛道,并隐含着胜负之分,这种做法一经发布必然引发舆论场的强力反弹。这样的标题还是少做为好。 大学自宣,如履薄冰,且行且珍惜。 山东科技大学简介 ▼ 山东科技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山科大),是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举办、山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科技部、教育部共同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学校为教育部确定的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位于青岛市,现任党委书记王君松、校长曾庆田,校训为“惟真求新。
根据2024年7月官网显示,学校有青岛、泰安、济南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500余亩,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设有教学单位34个,科研单位5个。 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个,本科专业72个。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教职工3300余人。 根据2024年7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教学单位34个,科研单位5个,本科招生专业72个。 专业设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