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45热线本质是传声筒,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指导意见》,
其核心职能是将问题转交责任部门,不直接处理问题。
全国12345接通率97.6%,但问题解决率仅68.3%。
常见原因有:
复杂问题踢皮球:例如拆迁补偿纠纷,涉及多部门
敏感问题被过滤:涉及官员违纪、企业利益链
基层消极应对:某市城管局,对12345转办件回复率仅52%
找12345无法解决问题,怎么办?
01 第一狠招:升级到国务院督查平台
操作步骤:
登录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
上传证据链:通话录音、工单编号、部门推诿截图
选择“对处理结果不满意”并勾选“申请督办”
案例震慑:
投诉违建三年未果,国务院督办后10天拆违
去年该平台推动解决民生问题24.7万件,问责干部387人
关键技巧:每周一上午9点提交,优先审核。标题注明“多次投诉未解决+涉民生痛点”。
02 第二狠招:向纪委监委实名举报
法律依据:《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规定,对漠视群众诉求的干部可追责。
操作办法:登录中纪委12388网站,或拨打属地纪委热线。
举报内容聚焦“不作为”而非原问题:
“xx局收到12345转办件后超期未回复”
“工作人员态度恶劣,编号xx的工单被故意搁置”。附上12345通话记录、工单进展截图。
03 第三狠招: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组合拳
适用情形:投诉对象是行政机关。
操作流程,行政复议:
在收到部门答复60日内,向本级政府或上级部门申请。
重点攻“程序违法”:超过15个工作日未答复即违规。
行政诉讼:
行政复议维持原结果后,6个月内向法院起诉。
诉讼请求明确:“判令被告依法履行处理职责”。
成本收益:
诉讼费50元,胜诉后由被告承担。
典型案例:杭州市场监管局不处理消费投诉,法院判其20日内办结。
04 不可以这么做
反复拨打12345:同一问题多次投诉会被合并,降低处理优先级。
网上发帖泄愤:未经核实的情绪化言论,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信访代替投诉:信访条例规定,涉法涉诉问题不予受理。
正确做法:
拨打12345时,要求生成工单编号(12位数字)
每5个工作日催办一次,录音留存
收到敷衍答复后立即书面申请“重新处理”
最终手段,巧用政务公开申请。
法律武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需20个工作日内,
公开12345投诉处理流程,具体投诉件的经办人、处理意见。
操作步骤:
向责任部门邮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
申请内容:“请公开工单编号xxx的处理过程记录”
超期不答复可起诉,法院支持率89%
结案时坚持打“不满意”,同时在地方政务APP投诉,留双份证据。
投诉时把“我要告你”换成“请依法处理”,
手里攥紧证据,比骂街管用一百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