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济宁市民的一则网络问政引发全城热议——内环内侧的鲁抗工业园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凯赛生物”,启动搬迁计划?官方回应不仅明确了占地面积、土地征收历史等核心数据,更透露出高新区产业升级的深层逻辑。
800亩工业重地:城市发展见证者
济宁高新区管委会证实,鲁抗工业园占地面积约800亩,这一规模相当于73个标准足球场。作为济宁生物医药产业的“老字号”,该园区自2004年起通过两次征地(2004年1月、2006年2月)完成土地整合,涉及柳行街道小屯村、接庄街道东贾村集体土地。20年的土地征收跨度,折射出企业从郊区小厂到城市工业重镇的蜕变轨迹。
“暂无搬迁”背后的双重信号
官方“暂无搬迁计划”的表态颇具深意。一方面,这回应了民众对“凯赛生物式”搬迁的联想——去年凯赛生物从济宁迁至邹城,释放出高新区腾笼换鸟的强烈信号。但鲁抗工业园的特殊性在于:其生物医药产业链已深度嵌入城市肌理,搬迁成本与技术连续性风险远高于一般制造业。
另一方面,这一表态与济宁“十四五”规划形成呼应。根据规划,高新区将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而生物医药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更需通过技术升级而非物理迁移实现突围。鲁抗留守,恰是产业转型“稳中求进”的具象化表达。
从管委会的回应中可以看出,“企业自主决策”的表述暗含市场规律与行政干预的平衡:
经济账:鲁抗作为中国抗生素龙头,年营收超50亿元,直接提供3000+就业岗位,稳定税源与就业比短期土地收益更具战略价值;
技术壁垒:园区内发酵车间等特殊设施搬迁成本或超20亿元,且需面临长达3-5年的停产阵痛;
政策导向:国家发改委《产业用地政策实施指引》明确要求避免“为搬而搬”,鼓励通过技术改造实现绿色转型。
业内人士指出,鲁抗近年投入5.8亿元实施环保升级,废气排放浓度已降至国标50%以下,这种“原地升级”模式或成传统工业园转型新范式。
土地账本里的城市雄心
从2004年首征小屯村土地算起,鲁抗工业园的每一次扩张都与城市骨架拉伸同步。如今,800亩园区年产值超30亿元,每亩土地创造工业产值近400万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组数据揭示了一个真相:在“亩均论英雄”的时代,济宁更倾向通过存量土地提质增效,而非简单“腾退换新”。
值得关注的是,官方回应中特别提及“企业自主决策权”。这既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也暗含期待:当鲁抗完成技术迭代,未来搬迁或将从“被动腾退”转为“主动升级”,为城市腾出更高能级的发展空间。
定调之后看长远
鲁抗工业园的“不搬之搬”,实则是济宁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当土地账本被重新计算,当企业决策与城市规划形成共振,这座800亩的工业地标,或将书写“不迁而兴”的新样本。而济宁人更期待的,是下一次问政时,能听到“搬迁”之外更具想象力的产业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