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80|回复: 19

[我要爆料] 我国的“斤”用了上千年,为啥和国际接轨后,恰好是500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06:16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大济宁 APP 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轻语轻羽 前天 11:19 威望 +2
发表于 前天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半斤八两不知道?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四湖喽啰 威望 +2
[孟]恋约前生 威望 +2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恰好个P
范蠡发明秤的时候,一开始取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作为刻度,设定13两为1斤,后来范蠡发现有的商人缺斤少两,于是又增加福禄寿三星,寓意少一两无福、少二两缺禄、少三两折寿,然后改为16两1斤,后来商鞅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时候沿用了这个标准,于是16两1斤一直用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和国际接轨,新秤才改为10两1斤的,但是个别需要用到老秤的场合还是会沿用16两制,一般以“市斤”称呼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孟]恋约前生 威望 +2
想通了 威望 +2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poney 发表于 2025-5-8 06:17
恰好个P
范蠡发明秤的时候,一开始取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作为刻度,设定13两为1斤,后来范蠡发现有的商人缺 ...

半斤八两。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想通了 威望 +2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bigdick说是民国初期为了和国际接轨改的,以前是596克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孟]恋约前生 威望 +2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特意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b乎经典答非所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斤不是十六两吗,取半比较好操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改的吧,古代的一斤应该不是500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里学校没教过斤,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没有啊,国外很多用磅,接轨不了一点
我国的“斤”用了上千年,为啥和国际接轨后,恰好是500克?-1.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朝历代,斤都在变,直到现代,忘了是香港还是台湾,一斤约600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里、斤等计量单位的具体数值历朝历代一直在变化,所以公制单位出现后就很顺利地接轨了
反例是米,本可以直接定义为光秒的三亿分之一,就因为跟原来的米存在千分之一的误差而没有落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斤改革过了,清代十六两一斤,一斤596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扯什么一斤等于多少两啊
题主问的是1两为什么刚好是50克,其实我也想知道.
我国的“斤”用了上千年,为啥和国际接轨后,恰好是500克?-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和国际接轨采用 500g 不同朝代也有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0: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超市里很多都是公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22: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一斤16两,所以说半斤八两一样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始皇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这是千秋的功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3: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视上说收成,用斤作单位,大家留意一下新闻看是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声远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

声远论坛|联系电话:0537-2311005|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temap|声远网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485号 | 鲁ICP备 18028751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鲁)-经营性-2022-0209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30761号 | (鲁)职介证字[223]:第08120014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5-10 09:21, Processed in 0.120745 second(s), 39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SYUA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