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宁市统计局发布了2024年末常住人口数据,截至2024年底,济宁市常住人口为818.73万人 ,与2023年末的824.05万人相比,减少了5.32万人,降幅创近十年新高。城镇化率方面,2024年末达到64.13%,城镇人口为525.06万人,乡村人口则为293.67万人。
从人口分布来看,任城区(含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依然是人口大县(区、市),常住人口规模在各区县中名列前茅;邹城市也是人口超百万的区域。而鱼台县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与2023年相比,部分区县常住人口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如金乡县2024年末常住人口61.63万,较2023年减少0.55万人 。 此次常住人口减少,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从经济产业结构来看,济宁传统产业如煤炭、机械制造等,在2024年岗位缩减约12%,而新兴产业仅增长3.5%,这使得就业机会减少。数据显示,济宁18 - 35岁青年群体外流占比达67%,“技能型人才东南飞”趋势明显。周边城市在新经济赛道的快速发展,也对济宁形成了人才竞争压力。例如,临沂、菏泽在电商、物流等领域布局较早,发展迅速,而济宁在这些方面相对滞后。 从生活成本和发展空间来看,一些县区存在房价与收入不匹配的情况。像微山县,有28岁教师表示县城月薪4000元,但房价却高达8000元/m²,生活压力较大,而选择去徐州等周边城市发展,工资翻倍还能落户。 常住人口数据的变化,对济宁市的发展有着多方面影响。在公共服务上,教育、医疗等资源的配置需要根据人口变化重新规划。人口减少可能导致部分学校生源减少,而在人口流入相对集中的区域,又需要加强教育资源供给。在经济发展方面,劳动力减少会对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制约,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促使城市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吸引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七次人口普查)面对人口流失的挑战,济宁市未来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发力,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同时,优化城市生活环境,合理调控房价,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