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军的小米 汽车用一年时间狂揽20万订单、刷新纽北赛道纪录时。
谁都没想到,刘强东居然也悄悄得踩下了造车的油门。
5月6日,有媒体透露,京东集团旗下子公司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已于近期提交了多个 “Joyrobotaxi” 商标注册申请,国际分类涵盖运输工具、科学仪器、运输贮藏等核心领域。
图源:微博
这名字乍一听,像是“欢乐机器人出租车”,再仔细品一品,自动驾驶、共享出行、智能终端的气息扑面而来。
看到这个消息,有人说,刘强东这是在复制雷军入局汽车行业的路径。
毕竟,雷军当年也是跨界造车,用“性价比屠夫”的标签撕开市场。
事实上,刘强东入局汽车行业早就有迹可循。
2015年,京东就与腾讯、高瓴资本等共同投资蔚来汽车,融资总额为1亿美元。
对此,章泽天透露:“最初的会议是李斌来我们家,跟我跟强东吃了顿饭。他花了15分钟讲了他对蔚来汽车的想法,我老公花了10秒说yes。”
到了最近一两年,刘强东入局汽车行业的野心更是越来越明显。
先是联手岚图汽车推出“岚京计划”,打造全线上汽车交易平台;随后在全国160多个城市铺开1500多家京东养车门店。
到了2025年,京东汽车大集又在全国50城狂铺100场;宣布投入5亿元补贴,加码汽车以旧换新市场。
更狠的是,当雷军的小米SU7用15万元定价血洗中高端市场时,京东默默在全国开了5家新能源体验中心。
这意味着什么?
当小米还在为产能焦头烂额时,京东已经用物流和渠道织出一张巨 网,只等一声令下,就能把车送到你家门口。
此外,京东App曾短暂上线“国内打车服务”,接入曹操出行、飞嘀等平台,虽然后来入口悄然关闭,但内部人士透露“这只是战略调整”。
如今看来,这些布局就像拼图的一块块碎片,而“Joyrobotaxi”商标的申请,终于让刘强东的野心显露了出来。
不过,在笔者看来,刘强东的野心显然更大。
如果只是造车,京东完全不必大费周章注册“Joyrobotaxi”这种对标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商标。
既然现在注册了,那么京东的终极目标可能是构建“车+服务+生态”的闭环:
通过自动驾驶出租车抢占出行入口,再串联起整车销售、零配件、养护服务甚至以旧换新业务,最终形成从“买车”到“用车”再到“换车”的汽车帝国。
图源:微博
这种打法,是否有些眼熟?
当年小米就是用这个“套路”从手机切入到了智能 家居的生态链。
当然,质疑声从未停歇。
有人说,京东是在“虚张声势”,毕竟连特斯拉都还在亏损边缘挣扎;也有人翻出京东此前的商标注册案例,提醒“别把申请当成果”。
但这些人或许忘了,刘强东最擅长的就是“后发先至”。
当年京东进军物流行业时被嘲 “烧钱无底洞”,如今却成了京东最坚实的后盾;京东入局健康行业时被骂 “蹭热点”,现在同样稳坐了行业头把交椅。
这一次,刘强东手里捏着更大的王牌:京东的供应链、2.8亿活跃用户,以及每年处理数十亿订单的技术中台。
这不比当年轻松多了。
再看现在的行业趋势,从去年开始商务部等部门就在力推汽车以旧换新,1.1亿辆乘用车进入置换高峰期。
图源:微博
在这期间,京东一边用补贴轰开下沉市场,一边用“汽车大集”绑定地方政府和车企,摆明了要吃掉政策红利。
而小米汽车的订单爆发恰恰证明了,跨界者只要找准痛点,传统车企的城墙并非不可逾越。
不过,造车终究是场硬仗。
小米SU7上市初期订单量突破30万,实际交付却卡在15万辆,产能爬坡的煎熬刘强东不会陌生。
京东若真要下场造车,工厂、生产线、技术专利都是绕不过的坑。
另外,百度Apollo、小马智行等老牌玩家早已在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深耕多年,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也虎视眈眈。
但别忘了,京东最不缺的就是“搭台子”的智慧,当年就是靠着整合品牌商做起了京东自营。
更何况,万一“Joyrobotaxi”不是自己造车,而是像华为一样提供智能解决方案呢?
那故事的结局,恐怕会比雷军更颠覆。
无论如何,刘强东的这一脚油门,已经让友商闻到了“危险味”。
当电商巨头带着数据、流量和资本杀入汽车业,传统玩家要么跟上,要么出 局。
而消费者或许很快会发现,以后在京东买的不仅是车而是“终身服务”。
至于刘强东能不能成为下一个雷军?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枚“Joyrobotaxi”商标里。
总之,这场好戏,才刚刚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