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则关于中国海洋大学可能合并济宁医学院的消息在山东教育圈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说这是“双一流高校补齐医学短板的绝佳机会”;也有人忧心忡忡,担心“跨城办学会让济宁本地医疗资源被掏空”。这场合作究竟是一场教育资源的豪赌,还是多方共赢的战略布局?
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以海洋科学闻名的985高校,这些年一直有个“心病”——没有自己的医学院。对比其他985高校,比如北大、复旦,哪个不是医学与理工科并重?海大若想真正跻身综合性大学前列,医学这块短板必须补上。而济宁医学院,作为山东省属医学院中的“实力派”,拥有6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的附属医院,却苦于缺乏985平台的资源和影响力。两家的合作,乍一看简直是“天作之合”。
但问题没那么简单。跨城办学在山东早有前车之鉴。曲师大日照校区建成后,曲阜本部流失了68名高级职称教师;济宁医学院临床专业搬迁时,附属医院3年走了41名骨干医生。如果海大和济医的合并变成“青岛吸血济宁”的单向资源流动,不仅济宁本地医疗会受影响,合作本身也可能因管理混乱而夭折——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就曾因异地办学问题被教育部叫停。
更棘手的是政策红线。教育部早就明确“不鼓励高校异地办学”,西安交大、哈工大等校的异地机构近年接连关停。如果济宁医学院直接变成“中国海洋大学济宁校区”,很可能踩到政策雷区。但若以“联合办学”名义合作,又怕济医沦为“二等公民”,在学科建设和财政投入上失去话语权。
地方政府的算盘同样关键。济宁作为普通地级市,如果能引入985高校的分校区,绝对是城市升级的“黄金门票”。参考曲师大日照校区的经验,高校入驻20年带来247名博士,直接推动当地海洋科研和临港经济融合。济宁近年布局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智慧医疗大数据中心,如果能搭上海大的“海洋科技+人工智能”快车,或许能孵化出新的产业高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