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给父母买了太平洋的住院险,交了将近十年,光母亲这十年的保费也得两万多,去年母亲去医院检查住了两天院,就报销了这一次三千多块钱,然而今年保险公司直接单方面跟我解除,保险的意义在哪里,有一点苗头直接解除合同”,下图为原文内容:
另外人身保险拒保通知单上写道:您向我司申请投保的心安·怡住院费用医疗保险(H2014),投保单号:xx,经我司审核、评估,兹因被保险人***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符合承保条件,因此十分遗憾地通知您,我司不能接受您此次的投保申请。专此函达,谢谢您的合作。注: 1、若本保件已缴费,有关退费事宜,请与承办人洽询; 2、若为银行扣款的保件,保险费将退还到您的户中。所属机构为“嘉祥支公司”。
十年时间编织信任网,却在客户真正需要依靠时,以一句 “不符合承保条件” 抽身而退,交了十年保费,换来的不是贴心守护,而是一纸冰冷的拒保通知单。其母亲一场普通住院报销三千多,对比两万多的累计保费,这本就是笔 “亏本买卖”,如今连继续被保险的资格都被剥夺,保险究竟是风险的避风港,还是资本的敛财工具?
十年时间,客户按时履约,保险公司却在风险真正即将浮现时选择拒保,这种 “只赚不赔” 的生意经,与社会和民生背道而驰。保险公司稳坐钓鱼台,旱涝保收,这哪里是保障民生的金融工具,当保险行业把精算师的智慧用在客户上,“保险姓保” 的初心便早已荡然无存。
保险的意义在于为投保人提供风险保障,在疾病、意外等不幸事件发生时给予经济补偿,帮助投保人度过难关。然而,当保险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在风险出现时轻易解除合同,规避赔付责任,那么保险对于投保人而言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投保人的利益,也会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让人们对保险行业的信任度降低。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得不反思:保险行业的监管边界在哪里?消费者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那些被拒保的家庭,失去的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在此呼吁所有投保人擦亮双眼,也恳请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别让 “保险” 二字,成为资本收割的遮羞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