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远导读:这种农作让人感觉很浪漫,如同赏花自驾游,他们迁徙路线有何奥秘,赏花的唯美浪漫诗句 这种农作让人感觉很浪漫,如同赏花自驾游,他们迁徙路线有何奥秘,赏花的唯美浪漫诗句:赏花的唯美浪漫诗句,待到赏花浪漫时她在丛中笑,三月浪漫赏花,流潮、贤鲁岛浪漫赏花!,兴农中学官网,兴农中学收费多少2017,贵阳兴农中学高中学费,白云兴农中学黑暗史,独山兴农中学... |
文/99乡亲
这是一个独特的群体,说他们是农民,他们却不农耕,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在游牧。
说他们是牧民,他们却没生活在北疆牧区,不以放牧牛羊为业。
他们是农耕文明和游牧生活的结合体;他们是其他人想象中神秘、浪漫的农作者;他们现在是农业文明中随着现代化日深而走在消亡路上的稀有标本;
他们就是——赶花的养蜂人。
1
春天来了,你还有机会看到他们的身影
虽然他们总体上还有30万人,但放到五六亿农民的总体里,几乎已经微不可见。加上一部分赶花养蜂人开始采用驻点养蜂的模式,那些随着花期跨省流动的转场养蜂人已经越来越少,变得很少见。
最近两次看到流动养蜂的人一次是在去年,甘肃青海四川之行,路边草场上、坡地上会零星遇到几个养蜂人搭起的帐篷,一圈圈排放整齐的蜂箱。这一次是在前两天去赶高铁,路边的油菜逐渐开花,一座灰色的人字顶帐篷一闪而过,周围大约四五十个蜂箱,同时看到的还有一张带着焦虑年纪四五十岁的男人的脸。那段时间一直下雨,蜜蜂都呆在蜂巢里不会出来,菜花也开的无精打采,花瓣上带着凉凉的雨珠。时间浪费,没有产量,养蜂人还得搭上饲料,他更期盼艳阳高照,油菜花怒放,那时候整个田野的油菜地里都能听到嗡嗡嗡嗡的蜜蜂振翅的声响。
2
农耕群体中的独特一员,迁徙一路鲜花为伴
养蜂为业开始时也是以驻点养蜂为主,近2000年前的东汉,有《高士传》“隐居者以蓄蜂豕为事”,意思是一些住在偏僻地方的少与外界交流的人,有一件事情就是养蜂养猪。到了清朝,我国出现了系统性的介绍养蜂的专著,作者是郝懿行,作品《蜂衙小记》。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从东汉到清代,农人养蜂应该还是以驻场养蜂为特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缺乏有效的运输工具、道路交通条件不支持长途流动
第二:人口管理不许可农人离开土地
第三:蜂蜜需求有限不足以激发赶花养蜂提高产量
至于后来为什么会出现迁徙式的养蜂,在农耕区域缔造出一个游牧的样本,并命名一个充满浪漫遐想的名字----赶花,应该是距今三四十年间的事。转场赶花式的养蜂为什么会出现,原因也和上面说到的3点关联甚密。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随着花事迁徙是一件很有兴趣了解一下的事情,“99乡亲”结合资料,制作出了一个养蜂人流动迁徙的线路图,里面还颇有点意思。
我们选取槐花、枣花、油菜花为例,因为这三种花的花蜜大家见到的概率高一点,所以就结合养蜂人如何追逐这三种花的花期制作了一个行程图,看看我们吃到的花蜜都是怎样收获回来的。
采刺槐花蜜和枣花蜜
槐花蜜花事从河南始发,养蜂人然后奔赴山东、北京、辽宁;四川自成一体;采枣花蜜也从河南开始,然后去山东或者山西,最后赶往河北;花槐和枣花时间上比较近,养蜂人可以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小区域里转圈子,路程节省
采油菜花蜜
一年花事发于云南,所以云南做鲜花产业不无道理;云南之后走东南,历经广东、广西、福建,然后进入江西;从江西分往湖南湖北,然后北上河南,接着东走安徽、浙江、抵达上海结束;云南、四川、陕西、青海自成一个小循环,西北西南路途遥远,费效比不佳;
3
可观的经济效益与不为人知的艰辛
定点居住插秧割稻的农民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几个礼拜搬一次家,千里迢迢的去养蜂,那该有多辛苦。“99乡亲”的老家有西北小江南之称,那里的人们更不理解赶花养蜂有什么值得去做。
实际上,养蜂这种营生带来的收益远不止局外人想的那么不值一提,在养蜂收获的物产中可以出售换钱的至少有6种
蜂蜜蜂蜡蜂胶蜂王浆蜂花粉蜂毒想想看,水稻小麦种一季,能出售的产物有哪些!
目前市场上蜂胶每千克250元左右、蜂王浆每千克500元左右、成熟蜂蜜每斤几十元到一二百元不等、蜂毒300-400元一克。一箱蜂年产蜜10-100斤左右不等,驻场蜂产量低、转场赶花产量就高。按50箱蜂、小转场年产50斤蜜、60元售价算,仅蜂蜜一项一年有150000元效益,收益远胜于家庭种地、养猪。
但是真正能吃得了苦做这个营生的又没有几个,因为养蜂者更像是一个生产组织者,而不像农耕一样只需要做个生产实施者就可以了。
赶花的养蜂人追着花期走,所到之处要么是穷乡僻壤,要么是语言风俗迥异的异地他乡,蜂场的选址、和当地人洽谈地块使用条件、防范陌生人的不友好举动、处理意外的纠纷而不至于太吃亏、蜂蜜的储存出售、下一站蜂场的踩点、运输车辆的联系这些都是需要强大的信念和体力才能筹划的好的。
做好这些,剩下的才是具体到怎么照顾蜂箱、怎么预防蜜蜂哗变、怎么割蜜、怎么应对天气变化、怎么解决一日三餐等等生产性的工作。
可以说,绝大部分农民是不具备流动养蜂这样的生产组织能力和生产实施技能的,要求真的不是一点半点的高。而常年在外漂泊,老人的赡养和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会成为难题,很多养蜂人放弃流动养蜂,也不能不说是形势所迫。
4
变味的甜蜜与逐渐远去的身影
人类为什么喜欢甜食?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甜食热量高,原始人找到食物后首先会吃掉有甜味的,久而久之对甜食的首先选择就内化到了人类的DNA中。还有一种是认为吃甜食后会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反应,让人上瘾。但直到工业化时代后,蜂蜜和蜂产物可以作为原料使用,消费者对蜂蜜这种来自自然界的甜蜜物质的需求才呈现爆炸式增长。
就目前而言,蜂蜜最起码在四大类产品上会被应用,分别是: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品、美容制品。生产的发展刺激人们对蜂蜜的需求不断放量,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5600多万群蜜蜂,其中920多万群在中国,居世界第一。顺理成章,中国也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蜂蜜出产国、蜂蜜出口国,2017年蜂蜜产品出口规模近3亿美元,蜂王浆出口规模20亿美元以上。
但与此同时,蜂蜜的生产环境却发生了改变:雷雨、炎热、大风等极端天气增多,严重影响蜜蜂出巢采蜜;防治病虫害药剂的使用更频繁的造成蜜蜂死亡;蜜源植物的不安全致使有害物质进入蜂蜜给食用者造成身体不良反应;蜂农为追求产量在蜂蜜未成熟时割采;蜂蜜售卖前掺糖水冲量等等,以至于时至今日让我们现在吃到嘴里的蜜失去了蜂蜜本身应有的味道。
不得不承认,自7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家子弟比起他们的父辈们,在吃苦耐劳上是远远不如的。长途迁徙的重复劳苦让驻点养蜂成为越来越多蜂农的选择,养蜂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副业。在浙江的山山岭岭、村落崖边,留心一下会看到不少零零散散放置的木桶,这是当地人放养蜜蜂的蜂筒,常年摆放在那里,只有该收蜜了才会有人来打开。
而一些生态环境优良的山区、丘陵、林区,会把养蜂作为一项致富项目来发展,规模化的养殖应运而生,引入新技术手段后,养蜂人通过对蜜源植物和蜜蜂双向调节,实现定点养蜂产量提升。可以预见的是,定点养蜂带来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会让越来越多的养蜂人受到吸引进一步放弃转场、迁徙式生产,流动养蜂这一农耕基因和游牧印记杂糅的特殊农作方式会进一步边缘化,成为一份特殊的历史记忆。
作者简介:99乡亲,生长于农村,主修哲学,从事整合营销十年。2014年至今主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市场研究、项目策划、发展规划、落地推广为主要方向,常年行走城市农村之间,对接城市消费下乡与农村资源进城,乡村振兴的亲身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