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远导读:国家与地方频频推出新政 能否缓和国内车市下滑趋势?,推行新政 国家与地方频频推出新政 能否缓和国内车市下滑趋势?,推行新政:推行新政,推出人才新政20条,在户籍新政推出一年后,新政20条,二会新政20条,全新政20条,全国新政20条,317新政,户口新政... |
众所周知,国内车市在去年经历了历史性的首次下调。在兵哥看来,已经28年持续上涨的车市经过下滑与调整也是情理之中,但下滑的车市对经济增长和汽车企业来说绝对不是个好消息。因此,政策开始推出各种各样刺激汽车市场的政策,比如今年年初开始的暂停对美加征关税、汽车再下乡以及二手车出口等政策的实施,都在极力地挽救持续下滑的车市。
可惜的是汽车市场预冷的情况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前不久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了4月份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61.0%的预警指数坐实了这个观点。为此,汽车购置税改革和广州、深圳放宽限牌,两条关于汽车消费的政策接连新鲜热辣地出台,希望能对车市起到刺激作用。但这些政到底有没有帮助?效果大不大?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猛药去疴
遇到问题,四处找寻解决方法并尝试,也有可能是急病乱投医。但这次,似乎并不是乱投这么简单。国内车市的最大问题,在兵哥看来莫过于发展速度过快、结构不平衡。而这个所谓的结构,可以说是整个交通系统结构,包括是乘用车、皮卡、摩托车等。
作为交通工具,本质就是让市民的出行更加方便。但地方政府为了市容市貌的“高大上”、政绩上的好看,继而开始对低成本、对税收贡献不大的摩托车“一刀切”,支持消费者去购买汽车。然而城市的容量是有限的,爆炸增涨换来的是交通状况的恶化。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各地出行政策和条例,使得原本能正常行驶的车辆,只能被限制了使用的时间。
这次也是,当车市出现的问题的时候,才想方法来应对,每次的处理方式不免有些仓促,当然,政府是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见到成效。
税收的变化
在我们买车的时候,真正的落地价要比我们看到的指导价要多。其中,占据比例较多的就是购置税。延续至今的购置税方法,都是按车型的厂家指导价缴纳,以往在购置税税率上,有关部门也曾有所调整,确实是刺激了当时车市的销量增长。其后在2018年1月,购置税再由7.5%加回至原10%水平。
其实从购置税的公式来看,当中的基数(车价)、增值税、购置税三部分是变量。汽车行业的增值税从以往的17%下调到了16%,在购置税不变的情况下,反而是使得消费者多花钱的。鉴于7月之后,汽车购置税税率将会固定为10%,因此三个变量之中,可变的就只能是基数。
从按照指导价计税,到变为按实际成交价来计税,对于买家而言的确是利大于弊。目前车市的不景气,加上国六排放实施时间的临近,让不少品牌和经销商的日子都不好过,“打到骨折”的价格时常出现在朋友圈和网络。只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大幅打折的品牌和车款,本就是销量并不好的车型。
它们既有品牌力不够,需要以价换量的车型;也有错误高估产品与买家市场的匹配度,没能获得消费者认可,以至于通过降价销售。
放宽?还有后手!
前几天,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完善促进消费体质机制实施方案》。其中,关于汽车的部分最大的亮点就在于逐步放宽广州、深圳两地的指标。简单来说,就是将掐在两地买车人脖子的无形之手放松一点点,让他们能买车从而刺激车市的消费。
只不过,一众车主应该还记得,当年深圳宣告限购时候的雷厉风行。选在工作日的晚上公布消息,隔天就实施新规定,两者间隔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目的就是让那些潜在车主措手不及,买不到车。虽然,大方向是放开指标,但怎么放、放多少这些细节是没有说的,这里就存在着大量的操作空间。
光是广州,5月份的申请人数就有765,565人,配置的个人指标数量为4500个,中签率为0.587%。哪怕指标数量增加25%多给1125个,中签率也只有0.734%。
再者,放宽车辆指标肯定会让道路更拥挤,势必会有更严厉的限行措施出台。会不会限制国一、国二的老车?是否会将限行区域扩大?单双号会不会重出江湖?这些问题会不会以“组合拳”来出台?加速淘汰老车的速度,增加市场需求,我们不得而知。
杜绝了电动的自行车、摩托车的销售,令消费者转而投向购买汽车作为日常交通载具。然而,当消费者满心欢喜拿着钱去买车时,却又被车牌指标、排放政策等多道障碍阻拦。得益于共享经济的蓬勃,坐滴滴、开共享汽车也算方便的如今,年轻人不缺乏出行方式,对拥有汽车的欲望和想法自然没太多兴趣,更何况市场逐渐饱和了。
以目前的状况来看,似乎是国六排放政策实施前的市场观望导致,但深层次地考虑却发现是整个消费模式和结构发生了改变,能否又会重回美好光景,在兵哥看来比较悬。要是降价促销能缓和车市的跌幅,现在也就不会有18万买豪华中型车的消息在朋友圈出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