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远导读:「百咖评」下滑有得救吗?“金九银十”能否给车市注入强心剂?,咖评 「百咖评」下滑有得救吗?“金九银十”能否给车市注入强心剂?,咖评:咖评,咖加车评,咖加车评众车论,咖加评车视频,咖加车评app,咖加车评微博,房咖评楼,什么是得救,我无得救... |
每年的“金九银十”成为汽车厂家拿出浑身解数吸引消费者的车市黄金段,而今年有些特殊,连续下滑的汽车市场是否能寄托于传统的“金九银十”带来新的生机?
在第14期“百咖评”中,百度汽车邀请了6名大咖级的汽车资深媒体人,他们长年对行业、对车市进行深度观察和研究,对于传统“金九银十”,他们几乎如出一辙地不看好。
周光军:“金九银十”不是车市的强心剂
今年的可能是中国汽车史上最尴尬的一个“金九银十”。“金九”无金,“银十”无银,将成为今年车市的真实写照。
弱势之下,更容易放大行业对“金九银十”的期待,但是现实会让这种期待事与愿违。“金九银十”原本就不是汽车行业的专属,而是包括日用消费品在内的多个行业的商机。过去,汽车行业也是搭“金九银十”的车。市场好的时候,“金九银十”容易形成买车的高潮,显得含金量十足,主机厂和经销商都会出台促销措施,指望“金九银十”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今年的情况和往年,和任何一年都不同,主要是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的消费信心不足,像汽车这样的物件会率先感受到“春江水暖鸭先知”。因此,“金九银十”对车市而言,可能会让全年车市的跌幅有所收窄,但是不能挽救下滑。“金九银十”也不是今年车市的强心剂。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合资企业销售总经理表示,今年的“金九银十”看上去和平时的月份没什么不同。
苏雨农:金九银十刺激作用有限 企业应练好内功过冬
对今年的金九银十整体上不能期望太高。今年1-8月份,狭义的乘用车销量同比负增长8.9%,8月份整体销量大概同比负增长10%左右。其实,去年年中车市开始下滑,金九银十其实降幅更大。这样来看,今年的9月、10月份到年底,和8月相比,有可能有一定的环比增长,但是整体上,我觉得同比应该是继续下降的趋势。
现在来看,还是负面因素居多,或者说我们看不到太多积极的因素。从政策层面来看,下半年最大的刺激就是今年年中,发改委等三部委要求取消汽车限行限购的一些政策,基本上是这段时间来唯一的正向的刺激因素。但实际上,这个政策带来的效果应该也有限。目前,贵阳已经取消购车摇号政策,但是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政策完全改变,估计不太现实,可能会逐步或者是部分松绑,对新能源车相对有利,对整体车市影响不大。
另外,今年年中“国五”和“国六”切换的过程中,企业为了消化库存大幅降价,打乱了价格体系,这样给后续所谓“金九银十”留出的降价空间也不多;而且小车企的国六车生产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对小企业同样不利。
当然也有正面的因素,一个是所谓特定的细分市场,在整体市场负增长情况下,在豪华车领域,比如说像奔驰、宝马、雷克萨斯都有比较大幅度的增长,雷克萨斯居然还逆势涨价;日系车在整体的困境之下,是发展最好的一个特定群体,尤其是像东风本田、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基本上是日系车的集体的爆发。
再有,消费者可能还是会存在一定的持币待购的心理,期待9-10月份汽车降价幅度加大,但是这方面的刺激作用应该不像以往那么大。所以,对于未来车市来讲,不只是一个降价促销的问题,在整体行业遭遇困境的情况下,对汽车产品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考验会更大。硬实力是汽车作为一个硬件产品本身的性能和品质,软实力是它的口碑和服务能力,这些东西都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实现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打造的过程,以往光靠营销的噱头,其实已经起不到多少作用了,中国车市目前还是一个很大的存量市场,很多消费者都有购车经验,那么如果企业生存能力强、造车品质好、产品线丰富,那么给消费者留下更多更大的增换购空间,以及通过口碑介绍更多人购车的空间。
所以,有积累且体系能力强的企业的生存能力更强,未来发展的潜力会更大,但是对于今年来讲,大家肯定都是过冬的心态了。
黄少华:哪有什么“金九银十”!年底车市依然不容乐观
跌跌跌,已经成为市场的常态。如果说去年,大家对于市场下跌还处于大惊小怪的状态,那么,今年就有些见怪不怪了。如果说,上半年不少车企还多少抱有侥幸的心理,那么下半年,更加理性地坦然面对已经成为共识。
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国内乘用车累计销量1332.2万辆,同比下降12.3%。尽管9月的最终数据还没有出炉,但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9月的前两周,汽车市场仍没有出现“金九”的迹象,平均降幅超过15%,预计9月整体回暖较差。
“金九”开局不尽如人意,大家期待许久的“金九银十”或将落空。而且,在存量市场中,政策调控的刺激效果也在减退,虽然会展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无法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也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汽车消费的快速下滑,但无法像过去一样为市场注入一剂强行针了。
事实上,从过去3年的销售数据看,“金九银十”也只是一个伪命题。在全年的销售周期中,9与和10月都并非销量最高的月份。只不过,从9月开始,持续了一整个夏天的销量数据开始逐渐回升,呈现上涨的趋势,为年底的“翘尾”打下更好的基础。
对未来抱着积极的态度,但也要认清现实,这也许是在寒冬中最好的心态。有人说,对待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人类的心情就像刮奖,刮出谢字的时候仍然不死心,只有看到“谢谢”两个字的时候才能彻底放下。
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才是存量市场生存之道。
林燃:被房市泼了一瓢冷水 车市或将长期不景气
车市不好,这是个共识。但这种不景气,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就有不少分歧。
我个人认为是长期的,不会因为“金九银十”的出现有太好的改善。车市不景气的不是供给端出了问题,而是需求端出了问题。
汽车消费需求端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反映:
一方面是汽车消费需求被抑制了,这是中短期的影响,抑制的力量来源来自于房市。2016年、2017年,二线以下城市的房价上演着一年翻两番的火热剧情,这意味着原本用来消费的资金被转而挪到房市,而且因为没有限购政策影响,大量居民加杠杆炒房。要知道,这些车企前些年一直讲“区域化”、“渠道下沉”,就是瞄准的二线城市以下的消费人群。
无疑,房市给车市泼了一瓢冷水,顺道截胡了一把。
另一方面是消费的主体影响,00后人口数量太少,这是长期的影响。2010年人口普查,其中把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总数都列了出来。80后总数是2.28亿,90后是1.74亿,00后是1.26亿。
一算吓一跳,90后整整比80后少了接近5400万人,00后比90后整整少了4800万人。简化来算,男女一比一,两人组成一个家庭,一个家庭需要一台车,那么90后比80后要少消费2700万台车,00后比90后少2400万台车。当然,这是极其简单的计算方法,但多少能让我们看到人口结构改变对汽车市场容量的改变。
这对中国汽车市场绝对不是个好信号。这也意味着,缺少差异化的二线自主可能机会就不太多了。毕竟,00后人群数量太少。
另外,那些整个产品线只有一款甚至没有爆品的自主车企要小心了。没有品牌力,没有差异化,再先进的生产线最后都会沦为落后产能。
晓程:如果政策措施到位 年底冲量值得期待
连续28年持续增长的中国车市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负增长态势,到今年8月份仍在持续,自然成为目前中国车市的热点。
舆论中不乏悲情之一,整个市场氛围犹如北方深秋,苍凉豪壮中透着恐慌。
业界的恐慌来自高期待心理。已经连续增长了28年,突然间就停止增长并下滑,28年没有的事,突然来了,自然很震撼,引起恐慌是必然的。
高期待心理作用下,人们对车市的预期是理想状态,下滑根本没有心理准备,都在增加产能,甚至形成了产能竞赛的态势,2000万辆的市场,突然产能增加到3500万辆,供需失衡,资金占压,产能限制,成本过高,库存加大,一旦下滑,就会手足无措。
如果放下高期待代之以知足常乐心理,车市有一定下滑是正常的。车市增长到了一个很高的基点,即时小幅下滑,其市场体量也是很大。小幅下滑不可怕。但目前下滑有点儿大。
市场经济就是在规则限制下的自然调节。下滑,是市场说话了。说明高产能是行不通的,必须压缩产能,收缩规模,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保持市场良性增长。
市场说话,也是表达对违背市场规律的干预行为说不。
城市限购汽车,就是对市场经济干预的用力过猛,而不是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因势利导。汽车存量过大,应该加强道路、停车场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按照中国的市场规模和城市规模,立体停车场应该达到相当的数量,可目前,寥寥无几。
有了限购,消费潜力收到压抑,即使千人用车率比发达国家低得多,购买力也难以释放出来,人为打压了汽车消费。
停止车市下滑,拉动汽车内需,需要从长计议。目前广州深圳已经增加了小汽车购买指标,每年8——10万辆,贵阳已经取消汽车限购。
在此基础上,应该采取更多措施:
1、加大廉租房或公租房供给,避免消费潜力悉数被房产吸收的畸形消费现象,让消费者保存有一定的汽车消费能力。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建扩建停车场,扩建城区道路。
3、高速公路中秋节、元旦等中国传统节日,小汽车免除通行费;多用路者打折优惠,高速公路通行公里数达到一定额度给予VIP优惠待遇;周六周日小汽车上高速半价优惠,让汽车消费从城市引流到远郊农村,城区代步鼓励公交,节假日鼓励自驾游,从而拉动汽车消费市场和旅游市场。
4、改革小汽车年检办法,半年一检的改为两年一检,一年一检的改为三年一检,改善拥车环境和用车体验。
5、降低进口车关税;降低车辆购置税;降低拥车门槛和用车成本。
6、降低燃油消费税,把节省的钱用在降低燃油价格上。
7、汽车企业压缩产能,降低成本,在保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降低产品价格,薄利多销。
8、加大以旧换新的置换补贴力度,让换车成为拉动汽车消费的新动力。
今年的金九银十,不会给车市带来明显变化。因为大背景没变,影响汽车消费的阻力还在,立竿见影的消费举措还没有。如果能采取一些措施,年底冲量还值得期待;如果措施给力,明年车市下滑可望停止,有望持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