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消费有没有降级的问题,这个问题要看从谁的角度判断,我看太太的消费就是在不断升级,但我太太看我的消费应该是在不断的降级,你说我们家里到底消费是升级了还是降级了?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另一个
话题比消费降级更值得讨论,那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智商不要降级,因为智商升级了,就是消费降级了也可能升上去。但是智商如果降级了,那真的就是万劫不复了。
我认为现在很多人的智商降级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喜欢阴谋论。在学术上,阴谋论(conspiracy theory)的概念是这样的:一种特定的相信某一个强大的团体或组织通过秘密计划和有意的隐蔽行动,引起并掩盖一个非法或有害行动产生的解释理论。它的一个特点是信念固执(belief perseverance),无论如何去解释,辩论,给出证据,它都毫不动摇,甚至反而把这些反对意见当作自己信念证明。
比如罗素曾经提出过一个经典的五分钟假说阴谋论:假定这个世界是在5分钟前被创造出来的。关于“先前”发生的事件的一切记忆以及其他痕迹也都是5分钟前被创造出来的,造物主这样做只是为了开玩笑。你如何证明实际情况不是如此?
还有一个经典的阴谋论:人工智能(AI)是故意不通过图灵测试的,因为他们太智能了,知道通过了测试意味着什么。
我相信这世界有很多的阴谋,但是阴谋论基本上是无法证实的,因此也是没有意义的。那么长期相信阴谋论的人会带来什么问题呢?他们会把问题的思考停留在自己阴谋论的假设上,而阻碍他们对问题真正深入的思考。这会让他们有自认为看破了阴谋的快感,却带不来更多的发现。在心理学上说,他们都被“管窥”了。什么叫管窥,就是如同通过一根管子去看世界,他们只看到自己想看的,而无法发现世界更广阔的图像。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就会僵化。
比如你相信其它国家都对中国有敌意,所有对中国人做的事情,都是基于种族歧视。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产生一种受迫害妄想症,不管发生任何新闻事件,你都会往这个逻辑上套。我当然相信有些事情,真的是有种族歧视成分的,但是他头脑中怎么想的,你怎么能知道呢?他只要不承认,你就一点辙都没有。如果对方道歉了,你就说你看果然是种族歧视吧。如果对方不道歉,你就说你看赤裸裸地种族歧视,不道歉,就更加证明你有种族歧视。
我们只能就事论事,对侵害自己利益的事情据理力争,对自己失格的事情反省自身,这样,你的思维才会引导你前进。
二是浅薄化。这点跟我们所处的时代真的有很大的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原来我们阅读都是一行一行读的,但是手机阅读时代到来之后,我们的都是按屏阅读的。手指一滑就是一屏,如果这一屏一眼扫过去没有刺激自己的词语或情绪,就立刻滑过。正常来说一篇一千字的文章,不超过五秒钟就可以读完。这导致的问题就是,我们只追求语言的刺激性,而对深刻的思考失去了兴趣。
浅薄化有一个最大的诱惑在于,你不需要思考,你只需要流于形式就可以了,大脑自然是喜欢如此被对待的。你如同你爱一个人,你认为只需要有肉体的快感就可以了,而无需进行思想和灵魂层面的交流。我不是说你不可以放松自己,我说的是,你是否只是在纵容自己。
很多人丧失了深刻性,所以遇到一需要动脑子的地方,就开始耍赖,拿无知当个性。一遇到自己觉得不爽的地方,就变的情绪化,大呼小叫,撒泼打滚,不怪他们,因为他们的脑袋中只有这样的行事逻辑。再复杂的处理逻辑,他们的大脑中根本没有任何储存与备份。
三是从众化。我写的文章也不过是一个一个的触发点,大家可以认可我,当然也可以不认可我,我始终认为认可与不认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形成自己的思考。你一个角度,我一个角度,你就多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不是吗?但是从众化的人,很容易被声音多的地方吸引,大家都抵制什么货,我也抵制什么货,周围的人都在骂她,所以我也要去踩上一脚。
大众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把这些人的心理表述的非常清晰,一个人一旦把自己主动融入一个群体,那么他的智商和判断力就降低了,整个群体的智商会低于大家的平均智商,为什么?因为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
如何摆脱从众化,就是始终提醒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你不必为某件事情或某项政策欢呼,你去分析看看你在其中是个什么处境。甚至,你可能要刻意躲避开慷慨激昂的人群,躲在角落里去旁观一下,你往往才能明白自己到底要采取何种态度。
这是我观察到的三个越来越明显的三个趋势:阴谋论、浅薄化和从众化。这三股力量非常强大,强大到我根本不可能改变什么。但我能做的就是提醒每个意识到的人,能够小心,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