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苹果榨出的“高档”果汁,超市都下架了,监管的官宣怎么还不来
央视 网新闻
17小时前·央视网新闻频道官方帐号
近日,有多家媒体报道,有知名果汁企业青岛海升果业用腐烂的落地苹果榨果汁。据了解,该企业目前已经全面停产,青岛工厂总经理被免职,企业及相关人员目前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一些电商超市已经纷纷下架该公司相关产品。然而,事件持续发酵已近一周,当地食药监部门至今尚未给出最终调查结果,不禁让人心生疑问。
很多事情上,我们期待慢工出细活,然而唯独在监管上,慢却并不是一种追求的境界,慢意味着迟钝和滞后,更是失职和不敢担当的表现。唯快不破才是监管最应该拿出手的武功,而这个快,不仅应该体现在反应快上,还体现在调查快、追责快上。
一问,“行业潜规则”到底是痼疾难除还是死灰复燃?相关行业的监管者们应该给老 百姓一个彻底的、安心的交待。
搜索相关资料发现,腐烂水果加工成果汁的“行业潜规则”早在2013年就被媒体大面积曝光,而涉事企业也是当时清一色的“知名”企业,有些企业至今仍是百姓熟知的果汁名牌,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些企业当中,也有一家名字中含有“海升”字样的果汁企业。这两家企业的“撞名”到底是巧合还是联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腐烂水果加工成果汁这样的行业旧闻如今又成新闻,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者们还觉得是巧合吗?
持续多年的果汁加工业里的潜规则,以及潜规则的盛行,无论是谣言还是事实,相关行业、相关部门的监管者都应该站出来释疑解惑。
二问,烂水果是怎么流入果汁企业的生产线的?监管者们应该拿出切实的手段追本穷源。
据说,水果经营圈有一句行话,叫“水果不烂,地球不转”。通俗讲就是:只要卖水果,就肯定有烂的。那么烂水果都去了哪里?谁在监督和管理烂水果的最终流向?具体到此事件中,对于大张旗鼓地收购腐烂苹果的青岛海升,若不是记者暗访,当地食药监部门和市场管理部门一点儿都不知情吗?
治标还须治本。若让果汁企业生产出合格的果汁产品,必须让原料有保障,必须切断给果汁企业供应烂水果的源头黑手。
三问,烂水果加工成果汁,监管为何总是跑在记者之后?作为监管者,嗅觉失灵是病,得治。
五年前的烂水果加工果汁事件,是记者跑在了监管前面,这一次,又是通过记者暗访才引出事件真相。涉事企业在官方微信平台发布的声明中,承认原料质量问题确为事实,并表示存在管理漏洞和侥幸心理。企业的这种管理漏洞和侥幸心理,监管者难逃其咎。食品安全警钟不断,更要求监管者不能有喘口气和歇歇脚的侥幸心理。
逐利是企业的天性,而要扼制资本的贪婪,最终要靠严谨的制度管理,也因此,食品安全最终不能依赖企业的良心,而是要靠监管的全速、全面、全程的运转。监管不能总是做后知后觉的马后炮,更不能满足于做“清道夫”。无论是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监管必须首先要做好“守门人”,只有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才能避免拓展为行业潜规则,从而使监管部门摆脱被动的局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必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守好食品安全的底线,唯有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才能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每一次食品安全丑闻形成的 热点背后,都是百姓对某一产品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寒心和质疑,更有对监管不力的痛心。让百姓喝上放心、安心的名如其实的果汁,小到这次个案事件所在地区,大到相关行业的监管者不能无语失声。(央视网评论员 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