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活着。走路、咳嗽、辩论,
厚着脸皮占地球的一部分。
没有甚么现在正在死去,
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
——痖弦 《深渊》
吉利最近想必有点儿烦。
莫名在交成绩单的时候遭遇了“2019第一个黑天鹅——被投行忽悠高位接盘的吉利要爆仓”的新闻,让这家上市公司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挂了牌,就得准备好被做空的资本市场名言。
不止于此,汽车大盘同样让中国汽车的领头羊略感焦虑。1月14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2018年,我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52.9万辆和2371万辆,同比下降5.20%和4.10%。
这是自1990年以来,中国汽车年度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比数字更可怕的是,随着2019年的经济滞涨初现端倪,市场情绪想要快速逆转,似乎也不太容易。
杜克大学调研了212位美国不同企业的首席财务官(CFO),有48.6%的人坦言悲观,预计美国将在2019年底出现经济衰退,并进入新一轮负增长期。
这还不是最“失落”的国家。根据调研结果,在加拿大,86%的CFO们认为本国将在今年产生经济衰退,在欧洲,这一数字是66.7%,在亚洲,54%,在拉丁美洲,42%。
股市暴跌、房产泡沫、汽车哑火、贸易摩擦…所有人都体会到,在大的时代面前,我们每个人不过都是小人物。穿越经济的周期,不仅去掉了市场杠杆,也去掉了太多人和企业的膨胀与自我幻觉。
原本,吉利的期待是,在熟悉的市场和熟悉的节奏之下,平稳的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从此进入全球十大车企的竞争序列。但是2018年偏偏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年份”。
尽管吉利在2018年的表现还说得过去,销量排名前十的车企中,五家同比下跌,两家与上年持平,只有吉利实现了两位数的正增长——销量达到1,500,838辆,同比增长20.3%,超越东风日产和上汽通用五菱,从2017年的第六名跃居到了第四名的位置,市场份额也增加到6.2%左右,是2018年份额增长最快的企业。
即便如此,吉利新年定下的2019年销量目标,不过只比去年销量多了9000辆而已。但事情并不像一些财经自媒体所说的那样轻松,2019年能定出正增长目标的车企并不多,大多数企业选择了不公布目标。
制造业的世界,没有神话。存量市场的制造业,更是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
如果要从2018年中总结经验,到底如何做,车企才能迎风逆势站稳脚跟,我想在更不乐观的2019年,吉利至少应该在这三件事上继续坚守。
其一,对产品价值感强迫症般地追求。
人称“中关村第一才女”的梁宁说过这么一句话:“价值感是一个CEO内心真实的价值指针,是他做每一个微小决策时的价值判断。如果这个价值感足够清晰,那么,他的核心班子,乃至每一个员工,都会用同样的价值感做价值判断。”
她举了当初在腾讯工作的例子,说腾讯的价值感只有一个,就是“用户体验”。员工不可以为了完成KPI去伤害用户体验;相反,如果用户体验很棒,但KPI异常,在腾讯是可以探讨的。
所以直到梁宁成为天使投资人以后,“用户体验”都是她很看重的创业元素。
2018年,当主流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全线下滑的时候,只有豪华品牌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大幅增长,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兼领克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从中得出的结论,就是“可以确定,消费者永远不会拒绝高价值产品”。
这种“高价值”,其实与梁宁所谓的“价值感”,大同小异。
吉利其实就是沿着“高价值”的理念一路走来的,只是这种“高”的程度有所不同。
20年前李书福提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的时候,这种“高价值”偏向强调的是性价比,原来老百姓买不起的东西现在买的起了。
2015年品牌理念换成“造每个人的精品车”之后,这种“高价值”则转向到了真正的产品体验,价格确实上去了,但用户能享受到的功能、心理上获得的满足程度,也能明显比同级别产品更高。
2019年,在3.0系列产品树立了吉利的高品质、高性能中国制造的形象之后,吉利要如何继续保持产品的高价值感,是这家企业的核心关键。
比方说吉利在2018年推出的新产品,缤瑞、缤越等,都不过是10万元区间的车型,却全部出自全新平台、全新模块架构(BMA),年初刚刚发布了预告图的FY11,更是出自与沃尔沃同平台的CMA架构;博瑞GE、缤瑞、缤越、嘉际等新车,全部搭载了L2级自动驾驶技术,这是首个将L2级应用在量产车身上的品牌。
这些小心思,都会给用户带来全新的驾驶体验和认知,而反应在价格上,是用户会觉得“这波不亏”。
这也是为什么以吉利、领克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售价能和合资品牌逐渐接近的原因——
2018年,吉利汽车8~15万元售价车型的销量占比达到61%以上,其中在一二线市场的销量占比超过50%,10~15万元的销量占比超过30%;15~25万元的销量占比达到6.4%;
领克01的平均售价高达18.18万元,已经处于同级SUV细分市场上的最高平均售价水平,45%的用户为增购或换购用户,其中65%来自主流合资品牌;领克02、03的销量中,高配车型占比更是超过70%。
吉利车型的平均售价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增加。
而且这种高价值还有产品以外的附加值在支撑,比如服务。
圈子里一直有种说法,说雷克萨斯作为二线豪华品牌敢卖出一线豪华品牌的价格,服务占了一半因素。我们暂且不讨论这句话的对错,至少可以肯定,把服务做成了艺术的雷克萨斯,让消费者感受到了服务的价值。
还有二次回归中国的林肯,近两年涨势算得上凶猛,很大程度上,也是凭借“林肯之道”翻了身。
服务,在汽车市场的话语权正在不断加重。
所以从2018年起,吉利开始了对所有经销商进行3.0渠道和服务标准的提升,他们给经销商提出的第一目标,就是服务对标雷克萨斯。
这都是吉利在价值感上所做的努力,也是自主品牌当前最应努力的方向。
其二,经典产品与小趋势产品的同步打造。
2019年第一个走红的词汇,是罗振宇跨年演讲上的“小趋势”。所谓小趋势,就是影响趋势的趋势,带来改变的改变。
“小趋势”的概念出自未来学家马克佩恩,“社会已经不再是一个大熔炉,而被分成了一个个有着不同喜好和生活方式的群体。那些小的、新的、热情的群体,正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
任何行业的发展初期,一家企业可能只要知道大势,跟着推出产品就好了,没什么原则性错误可犯;但随着行业发展,越往后来,市场就越会细分,这时候就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只有抓住小趋势才能抓住未来。
我们熟悉的快消、服装、首饰等很多品类消费圈,现在都在随着“小趋势”的变化而发生格局改变。
汽车行业的发展路数同样如此,在中国2800万辆的汽车存量市场,消费者早已过了是款轿车就感兴趣的消费时代,他们已经在成熟的市场境况下形成了自己的消费偏好,有了自己的产品渴望。
我们可以换算一下,即便不按照中国的13亿人口,而是按照2800万的汽车市场来算,只要有1%的消费者在某细分市场形成了社会不能满足的一致的偏好,那就是28万的市场,谁如果能满足这些偏好和需求,就能获得相应的市场,并在消费者心里形成全新的品牌认知。
由于常规车型的铺设逐渐完整,从帝豪GS起,其实吉利就开始了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小市场的营造上,按照吉利汽车集团国内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吉利品牌销售公司总经理宋军的说法,“汽车现在存在很多细分市场,一个市场你不要,别人就会推出符合个性化和需求的产品,抢走这个市场。”
所以轿跑式SUV FY11、MPV嘉际等新产品,都是吉利为了开拓小众市场空白所做的改变。包括长城、传祺等品牌,其实也都有这方面的努力。
但另一方面,在大趋势领域,吉利同样也在诉求打造一款真正招牌、经典的产品。
放眼全球汽车市场,每一个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其实都是通过1~2款经典产品才让品牌建立了知名度、站稳了脚跟,比如大众的甲壳虫和高尔夫、丰田的卡罗拉和凯美瑞、本田的思域和雅阁、福特的福克斯等等。
吉利对于轿车帝豪、SUV博越等产品的期待,按照宋军所说,其实就是要通过每一次及时迎合需求的改款和升级,把“明星”打造成“经典”,让它们成长为吉利品牌的支柱车型。
已经在SUV市场收获过67个月冠军的哈弗H6之于哈弗,就已经有了点这样的意思。
其三,守住价格,扩大份额,慢下来、活下去。
与取得了20.3%的增长相比,吉利在2018年最值得称道的事儿,其实是守住了价格。
比如吉利是自主品牌先头部队中唯一一个近两年没有“官降”的自主品牌,在不少合资品牌都迫于形势选择降价的存量时代,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我曾问过林杰这个问题,怕不怕其它竞品官降影响机吉利销量,但林杰还是从“价值感”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消费者现在追求的早已不是降价的产品,而是能给他们带来高价值的产品,只要确实有高价值,即使不降价,消费者也会接受的。”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吉利从上市之日起就没有给产品留出降价的空间,“我们全部采用实定价,已经让利到了最低,让消费者在买吉利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未来会降价,自己买得亏。”
在任何行业其实都是如此,价格的稳定就是信心的稳定,无论对企业还是消费者。
一个反例就是包括捷豹、沃尔沃很多品牌在内的二线豪华品牌市场,由于在终端市场的大幅降价,让消费者形成了“新车不买等降价”的心理。这就造成不但新车销量难以上去,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品牌形象。
比如降价最早也是最凶的捷豹,就在2018年的豪华市场出现了“众人皆涨我独跌”的情况,委实可惜。
为了维护价格的稳定,除了把握定价环节,吉利的另一个做法就是放慢步速。
一方面是在终端市场,林杰透露“从去年下半年起,我们就特别注重终端零售渠道的健康,控制库存,与年初目标战略性松绑,要求经销商按照实际需求来进货,保证渠道的健康和价格的稳定。”这种歌主动放弃销量目标的做法,显然是希望尽可能避免经销商由于库存压力导致的降价卖车、恶行竞争。
另一方面就是从厂家出口开始减速。
吉利最初注意到步子迈得过快的问题,是在年中的汽车销量排行榜单上。那几个月里博越的表现相比以往,有着明显的小幅下滑。
这时候吉利开始回过头看关于2018款博越的营销和传播,然后发现其实它在过去这段时间里很少出现,用林杰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都在忙着为新车做传播,关于新款博越的太多亮点都没有展开宣传”。
任何一个企业在后百万时代的初期都会面临类似的问题,产品多了、销量多了,员工的精力会受到更多考验,很容易出现产品照顾不周的局面。包括在经销商层面也是如此,林杰也担忧过:“非常担心经销商那边迟迟交不了车的状态能否绷得住,如此庞大的产品交付出去,售后服务方面是否能到位?”
所以从下半年开始,吉利有意放慢了产品和销售节奏,选择去把产品、体系和人才做厚。
一方面,原本将在去年11月上市的首款MPV嘉际,被吉利延后到了今年一季度上市;原定在12月公布的FY11预告图也改在今年1月公开。
另一方面,相比经销商的扩张,吉利开始更注重对经销商服务的管理,他们提出了“做到1000家店和1家店一个服务标准”的目标,放慢速度,对经销商是否能达到吉利3.0标准渠道和服务形象进行起了严格的筛选,要求经销商在服务的各个环节都要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寒冬压境存量市场,对于已经立于潮头的吉利来说,增长不是目的,抢占市场份额才是更简单有力的目标。如果能够做到,那么,从长计议,慢就是快。
得益于此三件事情的打底,吉利的未来也被赋予了更多想象空间。
和戴姆勒组建出行公司、购入丰田混动核心技术、首款MPV嘉际、首款CMA平台打造的轿跑式SUV FY11、纯电动轿车GE11、领克全新车型等等,可以看到,2019年,吉利在小趋势、新能源、共享市场等领域的布局开始全面落地。
而吉利的战略所为,其实对于所有中国市场上的汽车品牌来说,都有一定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