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可以说是新媒体的乌龙日。 先是,贵州综合广播官微发布快讯,称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某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40分钟后,该官微删除此条微博并发布致歉信,称该消息为谣言,“对个别工作人员未经核实予以转发再次深表歉意”。 此后,一幅为中国加油的雪地图画,让多家媒体来了个雪地大撞车:20点25分,大连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新闻大连”公号发布《震撼!大连雪地上惊现硬核一幕》一文,称该画出现在大连某小区;21点33分,@潍坊今日发布微博,称这是寿光美林景苑小区一位业主画的;23点,中国新闻周刊官微称,图片来自武汉……后经考证,该画出现地是潍坊寿光。 同日,华商报旗下的“华商汉中”头条号描写防疫的文章中,惊现出生20天的婴儿开口说话的奇闻。 在战“疫”正吃紧的关头,鼓手、号手连续奏出不谐和音,严重伤害了媒体公信力。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我有几点思考。 一是不重视新闻真实性。网上媒体,信息多来源于网络。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看见新奇事项,有所思有所感,每个人都可以随手撷来,瞬间发出。过去说,有图有真相,现在可未必:你看到的,未必是全豹;当时如此,随后又反转了;图还是那一幅,不同的人会加注不同的解释,等等。看见新闻就转,失真露丑是早晚的事。因为即便是原创,也要求搞清事实、深入采访,何况转载呢?如果对转载产品无法检验真伪,也应有一个判断真伪、审核质量、决定用否、编校选位的过程,须注明出处,不贪人之功,不诿己过。这样,一般的错误也能避免。 二是不能应对新时代的复杂局面。一些媒体习惯了用固定稿源,质量好坏无须多虑,慢慢失去了狼性、自主性。抢新闻、抓新闻的心如果说还有,也多在无关紧要的事项和角落。简单说,就是养懒了,低能了,习惯于不动脑子不走心。而当今时代,移动终端的普及已让信息传播渠道去中心、无序化,传统的单一选择、上级评价面临的是海量信息、流量和算法的竞争。业务不精,自然应对不准。其实即便你精密如电脑,当信息进入云时代,单机也有不好使的时候吧? 三是写作模式化套路化。媒体现在比着下功夫讲故事。讲故事,也形成了模式。比如前几年某报报道,给贫困户送温暖,开篇第一句就是贫困户开口感谢,下一段又说这贫困户是个哑巴。为什么会出现哑巴说话?因为这些年写表扬稿有个固定模式:用送锦旗、赞美话、权威评价等做开篇第一句,然后再讲事情的来龙去脉。记者编辑就费尽心思打造这个最打眼的开篇语。这次一不小心,开篇亮了,却忽略了人家不能说话,玩砸了。刚出生20天的婴儿会说话,除了素材多、编辑连续多日奋战一线疲劳等因素,可能也有重视了打磨关键词却轻忽了细节的问题。上网搜搜“甩下一万元就跑了”、“孩子一出生就……”,都是满屏满屏的相关报道。要是华夏好人、英雄遍地,自然喜之不胜;怕就怕有人西施效颦,跟风抄袭。如果对这些报道深入查核一下,会不会有更多媒体露怯? 写表扬稿,也形成了一种固化心态。好话抢着说,往大了说,往多了说,你一箭我一箭,形成“箭垛效应”,“堆绣”美景。不喜欢的,自动过滤,闭耳塞听,报喜不报忧。一个简单的雪地美术图,应景合心,便一拥而上,分吃蛋糕,主动贴标。“高某被查”谣言,不核实就抢发。武汉疫情,医疗工作者亲身经历和见证“人传人”的风险,记者却没有反应。武汉都要封城了,当地媒体还在报道万家宴、春节团拜会,疫情报道却鲜见。 改进媒体报道的路径有很多。最起码的一条,是媒体要报道事实,追求真相。这是新闻的原点。上传下达,答好命题,搞好宣传传播,是义务;开创性地报道好未知领域、新鲜事物、突发事件,是职责。现实中,媒体都以转载、传达为主,原创都是少数。但无论原创还是转载,都要把事实和真相作为最基本的追求。其实这没什么玄奥的,它就是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 (来源:正义网 文字:老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