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6-18 23:02:26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民网评:有温度的文明,安能此刻剑指“北京”:暑热刚至,新冠病毒却阴险地来了个“倒春寒”。首都丰台新发地市场中招,一时间,不少地方人心惶惶,有的干脆直接剑指“北京人”。发布新的疫情防控措施时,不但直接点出严防北京人,更有甚者,还在社区或张贴小告示、或高音喇叭示众式大叫大嚷,仿佛将北京人当成犯罪嫌疑人“通缉”――这一幕让人非常熟悉,仿佛复制粘贴了 |
& `& p7 p' i" }% N7 r
) ~" g# o8 K, Y 暑热刚至,新冠病毒却阴险地来了个“倒春寒”。首都丰台新发地市场中招,一时间,不少地方人心惶惶,有的干脆直接剑指“北京人”。发布新的疫情防控措施时,不但直接点出严防北京人,更有甚者,还在社区或张贴小告示、或高音喇叭示众式大叫大嚷,仿佛将北京人当成犯罪嫌疑人“通缉”――这一幕让人非常熟悉,仿佛复制粘贴了之前发生过的,对湖北特别是武汉人的歧视和排斥。3 O, L/ Y9 p5 y9 d4 ~6 N1 [1 k
中国抗疫成果来之不易,对疫情复燃严防死守,势在必行,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用这样粗放、粗糙的原始管控手段吗?
5 F: ~' J1 ?5 f5 L* P6 B, z 也有地方轻轻说“不”。比如上海。7 @+ E" i- f# _/ M- Q0 \
有北京朋友这两天出差上海,发现这个城市很“淡定”,没有被“盯”上的感觉。知情者笑称,那是因为你没去过高风险或中风险地区,“一网统管”能甄别得一清二楚。有心人还关注到另一个更值得称道的细节:上海新公布的防控疫情措施这样表述,“对所有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高风险地区的来沪返沪人员,一律14天集中隔离”――无一字提及“北京”。毕竟,北京并未全部沦陷,疫情更在不断变化,不可能朝令夕改。更重要的是,专门针对某个地域,不但缺乏尊重,也体现了自己文明程度的欠缺。" t( |9 [9 z% x. y
这并不是上海的“第一次”。3 F& O( A4 P4 x1 b) u; q
之前,当很多地方直接给“湖北”“武汉”贴标签,上海的通告则温婉地说,来自“重点地区”云云,就连社区里弄的居委会大妈,也习惯于这样的委婉。/ i" m& [" Q3 T9 N$ H: E
事实上,上海一些市民,也曾有过怨气。疫情爆发前期,有市民觉得上海决策层对本地疫情防范不够重视,“好医生”都支援湖北了,周边地区都一律封堵甚至直接封路时,通向上海的交通还依然开放有度……当时抱怨声浪四起,网上炒作不断。2 t g4 o2 W" J! F5 L8 @
而今回看,从未自我封堵的上海,更承担了疫情期间国内最多国际航班的落地任务,用“绣花”般的精细化管理,敢扛重任,处变不惊,将疫情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因此,疫情反噬,上海再一次的“淡定”,便得到了足够的信任,舆情波澜不惊,正在情理之中。 R$ y: l3 P7 s& |* p* L
尊重也好,体面也好,首先要有现代文明的底气、治理能力的硬气。$ N9 |" v; \( D3 [* W
底气在社区。不妨关注6月17日上海召开的社区工作会议,除了主会场各委办局负责人,万余名街镇干部与社区工作者也在线参会――上海的底气,就在这些人以及他们背后更广泛的、甚至是看不见的基层防线。有记者问上海的张文宏医生,通过实战考验,您觉得救治体系建设哪一点最重要?他答,各位在上海生活中找不到体系,体系就在你身边,在基层一点一滴中,关卡就是医生。他说破了防控的关键点:社区防控与救治水平,必须并重。
7 x+ T1 l, p! y4 `5 F2 a* ^ 底气还在智慧。在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人人耳熟能详。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这样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自然能低调从容,不用急赤白脸。
0 }+ f$ U6 N S; r( v; O9 Z 海纳百川,上海原就是一座移民城市。上海的党代会,叫响了一句话,“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有温度”,意味着发展的核心是人,将人的需要、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难怪当有民间征集喜欢上海的理由时,答案都很有温度:在这个城市,只要你努力就能生活得相对体面;不爱打架,难道动手就真的男人了?春节不让放烟花爆竹;很多疯狂的创意都可以在这里实现;坐车的时候有人提醒我小心把包看好……
: [( n3 @& s! \" i, a" Q 而今,或可再加一条:哪怕是疫情期间,也不会让从武汉、北京来的人,感到被歧视。. q3 M7 I0 r( S$ `/ j
这样的温度,值得点赞,帮扩。
|
|